书生意气恰当时

2017-01-04   阅读数:1516   本文字数:1385  

  狄云鼎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他一生孝友纯笃,不乐荣进,在明清易代之际,尤以忠孝节义的高尚人格,兼采陶杜的诗学魅力称闻于世,成为清初遗民中的一个突出典型。从他所著的《古照堂诗集》一书来看,狄云鼎的人生经历在诗歌中有明晰的轨迹。

  这首诗在嘉庆《溧阳县志》与《溧阳古诗选》中题目均为《上巳登文昌阁》。而《古照堂诗集》中收录关于狄云鼎所写文昌阁的诗,仅有《三月三登文昌阁》一诗,且此诗收录于《古照堂诗集》下卷的第一页至第二页。当时狄平子收录的《古照堂诗钞》为残稿,第一页已有缺损,此诗仅留《三月三登文昌阁》的标题及“前碧”“孤城”“玉京”等几个残字。故有正书局按残稿照录,所缺字以空格替代。

  我们知道上巳即为三月三,即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登文昌阁》的诗句完全能与《三月三登文昌阁》的所留残字对上,故而为同一首诗的不同标题而已。

  这首写景的诗,描述了作者在三月三登临高高的文昌阁时所见,清风从一面吹来,而白云溪边,三月草长。连接着吴越的远处山峦,已是郁郁葱葱。文昌阁下连通溪湖的河水在雨后显得更加清湛了。早晨缭绕文昌阁的云雾,像是在透过栏杆偷偷地看着文昌帝君的玉座,而文昌阁上面悬挂的金磬,随风摆动,声音传遍全城。最后作者直舒胸臆,认为文章自古以来都是与天意有关。而渴望博取功名的莘莘学子,赶快努力吧,一直向北,京城就在等着你。

  诗中的文昌阁位于溧阳老县城东南城墙上,阁中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汉族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昌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

  另外先秦时,农历三月三是上巳节,就已是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所谓“临水洗濯,祓除不祥”。后世的演变又逐渐增加祭祀、宴饮、曲水流殇等内容。唐代杜甫也有“三月三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在明清时读书人则在那天结伴成群到文昌阁,拜文圣人,点魁星。现在每年农历三月三这天,也是全国多地举行文昌阁庙会之日。

  “文章自昔关天意”,道出了狄云鼎在三月三赶文昌阁庙会时的心境,希望文昌帝君能保佑自己文运高照,功名及第。溧阳县城里的文昌阁,于南宋绍兴二十年始建,屡废屡建,后毁于日寇战火。狄云鼎写此诗应在天启四年知县董允升重修之后多年。时年狄云鼎二十多岁,在县庠学习时,便在诸生中享有盛名。既而与陈名夏、马世俊、马世杰、赵理之、彭旭、史燧等联社西园,即濑上十三子社。更与“其社友岩尹芮先生同庚,茧雪吴先生同案”,他们“课艺谈诗,互相敬乐”。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应就在此时。

  从这首意气风发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狄云鼎在年轻时与其他众多读书人一样,本想投足科举,以博取功名,而且他当时也的确这样做的。狄云鼎“益复根柢经史,阐扬义理,日手古人书,昼夜晦明,奉为师友”。而且对自己要求甚为严格,“一艺之成,必求有合,而不敢出之以苟且”。从其对经史义理及时文的猎习与擅长,以及他学习的努力,无不体现着古代读书人“货与帝王家”的初衷,这也是古代读书人朝黄金屋、颜如玉之类一路狂奔的惯常表现。

  然而狄云鼎的人生黄金期,正逢明清嬗代,世事易变,狄云鼎也为了民族气节,绝意仕途。进入清朝后他选择了归隐,苦吟终老于溧阳。

【诗文赏析】

□狄冠良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