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蚕桑科技小院:

科技引领 奏响蚕桑产业振兴强音

2025-07-23   阅读数:127   本文字数:1350  

(韩一宁)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位于天目湖镇田家山村的溧阳蚕桑科技小院,虽不见果桑采摘时的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但园内夏季管理工作正紧锣密鼓地铺开,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其中,约11至12月成熟的反季节桑果的夏季田间管理尤为关键,当下这类桑树未进行夏伐,正旺盛生长,工作人员仔细地为它们张挂防护网,防止麻雀啄食果实,全力保障反季节桑果在夏季能健康生长,为秋冬的丰收积蓄力量。

试验田里,蓝底白字的品种标识牌格外醒目,“陕西红”“徽鲜1号”“京红桑”“红玛瑙”等品种名清晰可见。负责人夏安扣自豪地说,这些是蚕桑科技小院历经十多年从国内外收集的106份珍稀果桑种质资源,借此建立了全省首家民营果桑种质资源库。这不仅为果桑品种的改良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也为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果推广:

示范引领,助力农民增收

 

几年前,蚕桑科技小院与江苏科技大学合作,成功选育果、叶两用桑树新品种“1208”。该品种桑叶产量比普通养蚕桑增加10%以上,每亩可生产桑果3000至5000斤。其突破了栽桑养蚕单一模式,桑叶可养蚕,桑果可采摘和深加工,亩均效益达4万元至5万元,大幅提升了蚕桑综合效益。

家住别桥黄金山村的卢海强尝试栽种了这一新品种果桑。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种的桑树第二年就结果,当年收入约8万元。2018年后,桑果进入盛产期,销售额逐年递增。如今,他家栽种果、叶两用桑30多亩,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目前,我市在天目湖旅游区、别桥塘马红色旅游线等多条旅游线建立了5个蚕桑推广示范基地,发展了50多个科技示范户。近几年,借助“溧阳1号公路”的宣传带动,蚕桑科技小院在沿线推广果、叶两用桑新品种5000多亩,助农增收1亿多元,走出了一条“特色富农”的蚕桑新丝路。

 

产业革新:

科技赋能,延伸产业链条

 

记者走进科技小院的蚕桑文化博物馆,这里如同一部蚕桑产业发展的史书,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变迁。夏安扣感慨,他见证了溧阳蚕桑业从鼎盛时期的10多万亩桑田,到“东桑西移”后桑田面积锐减至不足2000亩的过程。如今,蚕桑产业逐渐恢复,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在产业发展中砥砺前行、传承江南蚕桑文化的决心。

蚕桑文化博物馆内,蚕桑起源、丝绸之路、丝绸工业、蚕桑溧阳等内容丰富多样,各个时期的缫丝、纺织、制衣机器有序陈列,仿佛带领人们穿越时空,感受蚕桑文化的深厚底蕴。而展出的由科技小院开发的桑果酒、桑叶茶、蚕丝蛋白面膜等产品,则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产业创新。这些新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也为蚕桑产业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

蚕桑科技小院的突破远不止于此。建成的果桑种质资源库收集珍稀品种82个,为品种改良提供了更多选择;培育的果叶两用桑新品种,使每亩桑园鲜果产量达800公斤,优质桑叶产量提升50%,实现了桑叶和桑果的双重增收;推广的错季种植技术带动农户每亩增收超3000元,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科技小院还通过“田间课堂”培训农户620人次,传授剪枝、病虫害绿色防控等12项新技术,提升了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

“让每片桑叶都产生价值,让每根蚕丝都连结幸福。”夏安扣抚摸着新嫁接的桑树苗说道。

如今,天目湖畔单一的蚕桑产业已裂变出鲜果采摘、桑茶加工、生态观光等新业态。溧阳蚕桑科技小院以“传统管护+科技赋能+产业延伸”模式,推动果桑种植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书写着蚕桑产业发展的崭新篇章,让古老的蚕桑产业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