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乡,父亲几乎都要推荐1-2篇精粹短文,嘱吾细阅,阅后感悟,悟人生明事理。那晚,父亲从报刊文摘上精选的这篇《当父母看你的脸色说话时》一文(2024年7月7日《新民晚报》作者郁钧剑),读后感触颇深。
郁钧剑文中开头就写到“身无饥寒,父母不曾亏我,人无长进,我以何对父母。”此语真的是触目惊心,更是触目惊醒。所谓“醒”也就是感悟。“文革”刚开始那年,大姐出生后,父母陆续养育了二姐、三姐、我与小妹,期间因家境贫寒,三姐出生后不久就送了人家。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虽说三年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但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温饱线上挣扎。一家八口人蜗居在三间小土屋里,全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在粮管所每月28.65元的薪水和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田间劳作,养育我们姊妹4人和赡养爷爷奶奶。不仅如此,还要从牙缝里省出钱来供我们上学。虽说在那个年代,水果、月饼等食品是我们小时候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但从未有过饥寒交迫,过年的时候偶尔还有新衣,甚至还有几毛钱的压岁钱。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是快乐的,因为我们从未有过饥寒,父母从未亏待过我们。
而今已达天命,回首半生,再无长进,以何对父母?
文中写道,父母有的时候对你说话时要小心翼翼,要看你的脸色,这充分说明孩子大了,父母开始渐渐变老,变老是自然规律。我们所要领悟的是,当父母要看你的脸色才能说话时,父母心里所要承受的压力与企盼是何等的沉重。这种压力来自孩子长大了、独立了、成熟了,父母的话已经没有分量了,这是其一;其二,父母已经知道左右不了孩子的思想,担忧孩子不再听话;其三,担心说出的话,孩子会反感、会反对。所以说,当父母看着你的脸色,用商量的口吻和你说话时,心情是复杂的、茫然的、惆怅的、不安的,但更多的是企盼,一旦企盼未能实现,必将会带来心灵上的痛苦。
因此,我们做子女的一定要理解父母说话时的苦衷,即使未能如愿,也要分析原因、拨云释怀耐心说服,切不可烦躁地来一句:别烦我,你过好你自己的日子。我们要记住,伤父母的心是罪孽,耐心沟通才是上上策。
母亲已患病去世,再也听不到她的唠叨,再也接不到让我们报平安的电话,以至于母亲在临去世前打给我的最后一个电话,成了我心间永远的痛。正如文中所写,如今懂了,却再也来不及了。
但凡子女有些出息或有所成就或言孝一致,做父母的都会引以为荣、引以为傲,并会常常在他人面前有意无意地表露出来,其实这才是老人家最幸福的时刻。我们只有做得更好,才能让父母更加幸福。我们做子女的要记住,父母以子女出色引以为豪,并在他人面前有所显耀,我们应该感到欣慰。当然我们也许会有压力,但这种压力完全可以转换成动力,促使我们继续努力。
“年少不知父母恩,懂时已是中年人。”人到中年知悔悟,岂不太晚?如果父母健在,从现在开始还来得及;如父母已不在,唯剩下的只有悔恨。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