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观山

□ 天目湖客

2024-07-01   阅读数:1014   本文字数:1791  

观山位于大溪水库西侧,为溧阳历代胜景之一。人们到天目湖大溪水库一游,总是要先与观山相见。我虽数十次从观山脚下路过,但从未登上过观山之巅。听人说观山顶上,有上古时三皇之首伏羲氏观察天象的观星台和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龙池洞等遗址,所以我想到观山一行。

6月23日,我与朋友约好,一早启程,便搭上了途经大溪水库的社渚农村公交客车,前往观山游玩。

车未出城,晨雾渐浓,天色渐暗,风儿渐大,老天便潇潇洒洒地下起雨来。6月是江南梅雨季节,正是农村收麦插秧的农忙之际,路上行人稀少。只有我和朋友两人,独抱寻幽兴,来登观山。

说也奇怪,车到观山脚下时,雨竟然停了。眼前的观山,在烟锁云裹之中,让我感到神秘莫测。约莫九时许,在蒙蒙细雨中,我们借助山坡上的青松翠柏,古树新藤,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攀藤援枝而上。溧阳人把登山说成是爬山,虽然不够豪迈,却是十分形象,我把朋友拍的照片横过来一看,我们手足并用,似狗熊在地上爬动一模一样,觉得十分可笑。此刻,虽然坡陡路滑,却也别有情趣,雨余苔径滑,风静落花闲。想起前人曾有“冒雨游山也莫嫌,却缘山色雨中添”的诗句,我顿觉得攀山爬岭,能让人情趣兴味,盎然而来。

半小时后,我们爬到了半山腰,回望山底,雨雾更浓了,四周竟是云气霏霏,水波荡漾,狮子山变成了一片黛墨,犹如泼墨写意画一般,美妙极了。而眼前的青松翠竹,珠水晶滢,清亮欲滴,分外叫人喜爱。抬头举目,仰望观山峰顶,烟雾迷封,似在云端之中,也不知我们离山巅龙池,还有多远路程。

此时我们两人的眼睫毛上、头发上,都挂满了银白色的细微水珠,不觉相顾而笑,真有了一种登临才半日,白了少年头之感。

好在山道弯弯,曲径盘绕,山路上并无其他游人,凭由我们漫步游玩,却也有独得之乐。山风阵阵,扑面而来,更令人心旷神怡。

上午十时许,我们终于爬到了山巅。山巅上反而显得宽广平坦,不像半山腰中,谷地深切,山坡陡峭,巉岩苔滑。

俩人在山巅之上,从南向北,缓缓而行,寻找伏羲当年在山巅上观察天象的观星台,但就是看不出哪里是观星台遗址,也不知观星台面积有多大。只能四下游走,凭空思索想象,自己为观星台应在何处位置,臆想定位。

但脚下不时也可以看到许多处旧庙故址、遗迹残碑。我们在山顶上走了有数百米,终于找到了龙池。

龙池巨石环围,三面均是峭石陡壁,唯东面较为平坦,称为龙池之门。龙池实为一天然石池塘,略呈长方形,面积虽只有数间屋大小,但周围石壁高陡异常,十分险峻,最高处近三十米。

我俯瞰龙池之水,清澈见底,碧波之中,时有游鱼缓缓摆尾,侧身而游于石隙缝中,使人很觉新奇有趣,也不知游鱼来自何处。而龙池四周,青藤蔓绕,松竹挺拔,花草盛开。一朵朵不知名的小红花,在峭壁石缝中迎风摇曳着,在细雨中绽开着,好似一朵朵跳跃着的火苗,在一片翠绿中,格外引人注目。

危石咽冷泉,翠鸟鸣青松。观山隐龙洞,星月映波中。观山龙池原为一石泉,县志载云:龙池之水,终年不竭。听当地老人讲,民国二十三年,溧阳遇百年罕见之大旱,河塘水坝,均皆干涸,可以推车跑马,而龙池之水,最深处仍为三米左右,与平时一般深浅。于是四乡灾民,纷纷前来汲水,终日不断,队伍绵绵,宛若游龙。而池中之水,竟是汲取不尽。

在山巅俯瞰观山北面的山脚,还有一座小山,孤峰独峙,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此山名为蔡邕读书台。

我站在观山巅上,眺望读书台,眼前泉水叮咚,似闻山下读书台上,琅琅书声,正随风而靡,不绝于耳,不禁感慨万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蔡邕读书台给后人学子,留下了宝贵的示范和启迪。

观山为溧阳历代名胜之地,东南方峰峦叠嶂,山色空蒙。西北方湖水渺缈,波光潋滟,为观山一奇景。随着明代修筑东坝,长江之水被截阻断流,观山西面北面的黄山湖、三塔荡、东湖、西湖、龙湫湖等湖泊沼地,皆因水位下降6-8米,不复存在,变成平原农田。

我在观山巅上,西望大片平原之地,这里原系黄山湖区域,而观山,历史上是否就称为黄山呢?如果不是,那么黄山湖的黄山,它又在哪里呢?

如今观山脚下东南侧,兴建了一座库容量达一亿七千一百万立方米的大溪水库,已成为一个靓丽的风景区。

观山,它不但是上观天文之山,也是下观万水之山。

我们站在观山之巅,转眼望向四周,此时雨停云散,大地一片清新,顿觉万里山河,画图大开。4500万年前的人类远祖中华曙猿,在这里繁衍生息,良渚文化梅岭玉石源头在这里,华夏文明的众多万年古墟在这里屡屡被发现……眼望溧阳如此壮美的河山,我久久不愿离去。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