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青青粽飘香

□ 安宇影

2024-06-11   阅读数:272   本文字数:997  

 

农历五月,农村的艾草就刷刷地疯长起来,田埂上、河沟畔、院门街角,到处一团团、一簇簇地蔓延。夏风一吹,青白的艾叶翻滚,恰似片片白帆。

苏轼的诗里说:“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艾草的味道很独特,淡淡的清香中泛着微苦。农村人喜欢艾草,到处种满了艾草,是为了防蚊虫。那些蛇和各种虫子闻到艾草的气味,都远远地避开了。

端午节那天一大早,父亲领着我们去割艾草。沾满露珠的艾草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父亲把那些新鲜的艾草一根根割下,用红色线绳扎成一束一束的。我和妹妹却沉迷在艾草的清香里,采集着上面的露珠,抹到脸上、眼睛上,清凉清凉,有着淡淡的香。

父亲把扎好的艾草插在每个门前两侧,又在院子里挂了长长的艾草包,进进出出,一股淡淡的苦艾香萦绕身旁,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晚饭后,我们坐在院子里乘凉,母亲便点燃了艾草包,烟雾里艾叶的香气飘得很远,一家人悠闲地乘凉、聊天,不再担心蚊虫的侵扰。《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每年端午前几天,奶奶就晒好了干净的艾叶,给我们做香包。金黄色的香包上绣着五彩丝线,下面坠着红色的穗子,里面装满晒干的艾草叶。到了端午节那天,奶奶拿出来给每个孩子戴到脖子上,又用雄黄酒在我们的额头上点一下,说是可以避邪驱灾。“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燕京岁时记》里记载的就是这种风俗。

母亲则忙着包粽子。端午节头天中午,她就把糯米泡上了,又把早就采好的苇叶在地锅里煮得软软乎乎,捞出来放在清水里备用。等糯米泡软,就可以包了。粽子包好后,放在地锅里煮熟,盖上锅盖,焖一个晚上。第二天清早,粽子软糯清甜,糯米的甜香和苇叶的清香混在一起,馋得我们直流口水。

母亲还炸了糖糕、麻叶,烙了焦饼,中午要送到姥姥家去。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秋时期就有过端午的习俗。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用以沐浴、除毒,渐渐形成风俗。屈原《九歌·云中君》云:“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习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每当唱起这首童谣,就忆起关于端午节的种种习俗,以及一家人在一起度过的那些温暖时光。

艾草青青香满堂,粽子飘香思故乡。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