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小豆丁上了小学后给我和丈夫带来不少新烦恼——她每天放学后,不是校服外套“人间蒸发”,就是水杯莫名“失踪”;最令人头痛的是,前一天精心削好的铅笔,仿佛遭遇了“洗劫”,一根都不剩,她声称是借给了同学。面对这种情况,她爸一时冲动,一次性购买了50支铅笔,原以为足够分享,然而一学期结束,竟然一支都没剩下,全都不见了。
家长们在班级群中纷纷吐槽类似的经历:有的家长提到校服丢失的次数屡创新高,以至于他们都不好意思再向老师索要新的;寻找水杯仿佛成了寻宝游戏,每次找到都如同中了奖;文具的更换频率之高,令人咋舌……大家不禁感慨:“万物皆有定数,唯独小学生的书包无常。”
这样下去可不行,我和丈夫意识到不能再袖手旁观了。我们必须插手,帮助女儿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于是,我们启动了“物品标记行动”。我在她的校服衣领内侧缝上了闪亮的名字标签,并注明了班级信息;甚至让店家用激光镭刻技术在她的铅笔和水杯上刻上名字,明确这是她的专属物品,以防止混淆。然而,下周放学回家,女儿的书包依然如故,不是缺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面对我的询问,她一脸无辜地解释,可能是上某节课换教室时遗失了。
后来,我听说学校的失物招领台上堆满了铅笔和橡皮,然而每个小朋友都坚决否认是自己的失物。我一看那些照片,哎呀,上面有物品分明标注着我家女儿的姓名。于是,我火急火燎地催促女儿去认领,她却优哉游哉,毫不在意。真是“赶鸭子上架——急她(它)也没用”,我还得耐着性子想其他办法。
苏格拉底曾言:“教育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我顿悟,给物品标记姓名的作用只能是辅助,关键问题还是在孩子身上。我们开始引导女儿学会管理个人物品。
我和丈夫首先制定了规则,要求女儿将物品放置在指定位置,养成良好的收纳习惯。同时,新增了一项晚间活动——临睡前,由女儿独自整理书包,我和她爸爸则充当“啦啦队”,在一旁默默支持,哪怕她动作慢吞吞,也只会适时给予口头指导,绝不越俎代庖。
“红领巾带了吗?明天有个活动,别忘了检查。”我有意让她自己操心。
“妈妈还要为你准备明天的早餐,没有时间,你可以自己去拿钱买了补上。”我让她自己学会处理小事情。女儿嘟着嘴,原本期待的故事时光化为了泡影,她不得不一次次跑去文具店。
接着,我利用一个周末,特意带女儿去银行,将她的零花钱全部兑换成5元纸币,解释说爸爸妈妈收入紧张,她需要自己承担补购学习用品的费用。
补买的过程中,尽管女儿很不情愿,甚至有过反悔的念头,但我们始终没有心软,让她不得不独自应对。看着曾经厚厚一沓零花钱一点点变薄,女儿渐渐明白珍惜物品的重要性,丢三落四的情况明显减少了。
我明白,好的作风就像种子,需要悉心灌溉。为了鼓励女儿继续保持好习惯,我们会时常给她一些小惊喜,比如带她参加周末的攀岩探险,或者是送她一本期盼已久的书籍。就这样,女儿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责任感,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而在唤醒。”见证孩子从最初的丢三落四,到如今能独自整理,我深感欣慰。最后,我想说:育儿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需要耐心与智慧。在教女儿改掉丢三落四毛病的过程中,我和她都收获了成长。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