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尘中自渡

□ 方雪华

2024-03-15   阅读数:357   本文字数:1143  

第一次看到《活着》这本书时,觉得这个话题肯定沉重,便没去读。如今,人至中年去读,从另一个角度发现每个生命即使残缺也有着光芒闪烁的珍贵,体会到“活着”这个词的复杂与内涵。

“我在本书(《活着》)写下中国的疼痛之时,也写下了自己的疼痛。因为中国的疼痛,也是我个人的疼痛。”余华在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后,毅然写下了《活着》这一篇经典著作——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坎坷,在时代的裹挟下恒生变故,善良淳朴的家人相继离去,苦难始终处于未完待续的状态。少年家中兴盛,父母俱在,妻子贤惠,可惜他嗜赌成性;家道中落,女儿失去语言能力,儿子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而亡;女儿难产而死,妻子因病重备受打击离世,女婿又在工地发生意外惨死;唯一的外孙与他相依为命,但老天总是作对,7岁的苦根因吃多豆子而撑死。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什么都没有,可是书中的福贵,在一次次跌到谷底后,很多事情变得无足轻重,他仍旧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和老牛平静地生活着。福贵的悲惨命运让人觉得窒息,心疼。在余华的笔下,他的一生窄如手掌,却又宽如大地!书从头至尾都是在讲两个时代的人,一代人是“我”所在的时代,即现在;还有一个时代就是福贵所在的时代,即福贵的一生。讲者与听者穿插,今日昔时交替,福贵并不是简单的逆来顺受,而是真正懂得与命运交好。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别人的看法。或许,文学的意义就在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她是开放的,包容的。

海明威说过:“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人也无法同时拥有现状和对现状的认知。我们的一生或多或少也存在着福贵的影子,可能没有他那般苦,但在我们一生这么长的跨度下,又何尝不是动荡与平静、苦难与快乐相互交织呢?生而为人是一种修行,这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态度。在面对挫折不平时,不同的决定会影响我们看待生活的态度。如果我们努力后有了成果,那应该为此感到欢喜;如果没有,就算收获独特的人生体验吧。

我们比福贵幸运。生命就是一辆呼啸而过的列车,而你是唯一掌舵的人,无论是谁,都会有到站离开的时候。人人都有各自的星球,没有人可以做到完全的感同身受。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否认活着真好,黎明前最黑暗,胜利前最绝望,成功前最渺茫,活着本身就很难,延续生命更得艰难地活着。未来总有一天,会拨开云雾见到阳光普照的那天。我们需要学会放下执念,接受生命中的起起落落,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就像余华老师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用心生活,陪伴父母孩子,追寻志同道合的朋友,追逐梦想和信仰,执着自己喜欢的事业创造价值,让我们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更美好、更深刻的印记,并影响更多的人,一起快乐前行。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