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与手机

□ 程应峰

2024-02-26   阅读数:213   本文字数:1228  

古代才子出门,爱持一折扇;现代人出门,少不了手机。折扇上有中国书画,凸显具有中国属性的人文气息;手机里有世态万千、天地风物、八卦新闻,信息层出不穷。

于古代才子而言,折扇似乎是一个随身的道具,一扇在手,风雅悠然。2024春晚,在歌曲《上春山》报幕时,三位男主持人吟诗作对,用扇子作了道具。据说,这三把扇子,是非遗漆染工艺手工染制、一气呵成,每一把都是孤品。于现代人而言,手机则是一个信息源,一机在手,再难挨的时光,也可以从容坦然度过。

折扇和手机是完全不同的物品。折扇是一种传统的消暑工具,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品,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作为传统的中国文化符号,折扇的扇骨制作精益求精,形状千变万化,是文人手中的雅物。折扇的尺寸包括扇骨的长度和开幅大小,制式有一定要求。手机则是一种现代通信工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子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实名验证,保障账号的正常使用。也就是说,折扇和手机在文化背景、使用方式和功能上存在着很大区别,但它们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折扇与现代手机一样,在人群中极具普及性。折扇与书画、曲艺有着密切关系,其设计讲究画面构图、线条、意境等,制作则讲究材质、结构等。折扇又被称为“凉友”,可以用来扇风降温。

折扇分普通折扇和文玩折扇,普通折扇就是用于扇风降温的;文玩折扇,其价值更多的在于工艺,几片竹子一张宣纸,别具洞天。一把质量上乘、做工考究的名家折扇,如一枚美玉,亦如一支好笔或一方好墨,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折扇文化中,可谓是名门望族、书香子弟的标配。

折扇方便随身携带,开合自如,开之则用,合之则藏,进退自如,逍遥自在。文人雅士喜结交,好互动,出入之间,大抵都会将折扇藏在袖中,故为“怀袖雅物”。暑热来时,轻摇折扇,既解了暑热,还有说不出的风雅淡然。

折扇是“儒雅风流、气节风骨”的象征。折扇冬藏夏出,顺应时令,谓之“气”;扇骨由竹制,竹子高节挺拔,谓之“节”;折扇轻摇,风动凉生,谓之“风”,折扇有架支撑,谓之“骨”。如此,一扇在手,便“气节风骨”相伴,是何等大雅之事,手中没有一把折扇,断然就是一份人生的缺憾了。

折扇上表现出的洒脱、风流、儒雅,实实在在长在一个人的骨血里,见之于一个人的生活日常。哪怕天气渐凉,爱扇之人依然会手持折扇拜亲会友,手腕一转,折扇便完全舒展开来,再一转,折扇又忽地严丝合缝,倏忽之间,尽显利落与潇洒。文人必得琴棋书画,而一方小小的扇面,尺寸之间,却可以尽情泼墨,占得四雅之二。于是,扇面书画风行,黑山白水、花鸟虫鱼、茂林修竹、仕女童趣等五花八门的绘画,以及疾厉、徐缓、飞动、顿挫的书法,纷纷借开合的扇面展现出来,既可沉浸把玩,又可传世收藏,既可抒情达意,又可儒雅尽显。

手机有丰富的实用性,折扇的实用性虽单一了些,但更具美感,它昭示着一种美的情思,美的心境。一把书画皆宜的折扇,它照进了历史和现实。文人的风流才情,全在一把折扇中。在古代,寻常人家有懂折扇的,决然会挂一把折扇于墙上,视其为镇宅之宝。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