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湿地 守护未来

□ 通讯员/王璐 徐怡

2024-02-01   阅读数:393   本文字数:1716  

今年2月2日是第28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与人类福祉”,口号“人与湿地 生命交织”,旨在强调湿地不仅为人类提供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等生态服务功能,同时提供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呼吁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修复,认识湿地、了解湿地、爱护湿地。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是重要自然资源和独特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扎实做好普法宣传、湿地资源管理、湿地保护与利用、湿地修复等各项工作,全力将城市湿地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空间。

 

发力保护修复 湿地环境持续向好

 

岛屿星罗棋布,湖面碧波荡漾,成群结队的候鸟正觅食休憩……走进溧阳天目湖国家湿地公园,眼前的图景让人心旷神怡。

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既是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最好证明,也是国家湿地公园持续推进湿地保护工作的必然结果。

据悉,天目湖国家湿地公园自2012年启动建设以来,我市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合作设立天目湖流域生态观测研究站,采用无人机、无人船、卫星遥感等手段,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综合观测体系,支撑流域污染物精准减排和生态科学保护。近日,溧阳天目湖山水林田湖系统生态修复案例成功入选“江苏首届10佳湿地生态修复案例”,是常州市唯一入选案例。

天目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取得的良好成效是我市湿地保护修复的缩影之一。

溧阳三面环山,东、南和中部为洮湖低洼圩乡,境内河湖交错,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十三五”以来,我市实施退化湿地治理、退渔还湿及湿地沿线退耕还林等湿地恢复工程。国家湿地公园相继承担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公园内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湿地监测监管能力逐步提升。此外,我市还编制实施了《溧阳市湿地保护与发展规划(2018-2030年)》,规划立足我市湿地资源现状,明确了我市湿地保护的目标要求、总体布局和建设任务,提出到2025年,全市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

塘马湿地的原野风光、八字桥湿地的荷塘月色、天目湖湿地的江南水韵、长荡湖湿地的苇塘风清等构成了一幅幅唯美的山水画……截至目前,我市受保护湿地面积3931.45公顷,累计修复湿地面积近1000公顷,建有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3个湿地保护小区,3个小微湿地。

 

强化生态教育 湿地科普多元创新

 

多年来,我市立足湿地资源,结合“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主题宣传日,通过电视、报刊、新媒体等多平台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引导群众主动抵制和举报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组织开展各种湿地研学、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等线下活动,宣传湿地相关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等,将热爱湿地、保护湿地的种子在全社会广泛播撒。

天目湖国家湿地公园、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自建园以来,一直通过不断创新科普宣传形式,构建多元宣传载体,丰富科普宣传内容,积极营造全民科普氛围,科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每逢“爱鸟周”等主题宣传日、宣传周,湿地公园会与中小学联合开展双向互动科普教学活动,给同学们带去生动的科普课程的同时,让同学们走进湿地公园,学习湿地生态系统的知识。

自2023年1月起,天目湖国家湿地公园举办了52场自然教育活动,培养了一批具有环境洞察力与自然保护行动力的自然解说员;联结溧阳及周边城市的自然教育机构,设计出3套湿地公园的细分领域的课程;完成了《天目湖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教育活动指南》的编写,为天目湖自然学校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提供了指南。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天目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自然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天目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基地,以“溧阳1号公路”为纽带,串起特色田园乡村,打造长三角地区特色自然教育课程路线。以政府搭建平台,将自然教育纳入政府工作体系,推动自然教育融入全域旅游中去,形成了融合科普、研学、特色乡村发展等多种新型业态为一体的自然教育模式。

每一片湿地都很重要,每一份努力都很重要。站在湿地保护的新起点上,溧阳将持续建立健全湿地监督管理制度,强化湿地生态教育,全力营造全社会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为湿地保护融入城市发展提供了成功样本和县域范例。

 

湿地科普

 

湿地科普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