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周日午后,我带着前一晚梦里的乡愁,携爱人驱车前往山里的“老家”转转。沿着241省道,过了小陈庄的交通安检卡口,便进入了南山山区。在一个叫“丁山岭岔口”的地方,我拐进右边一条去天目湖湿地公园的“近路”(“平桥至周院”乡村公路)。
放慢车速,翻过“丁山岭”,蜿蜒而下,伴着山脚的溪流一路向南而行。左边是山,右边是田,时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沿途的村落房舍,零星分布于远近不同的山脚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多则二三十户聚居,少则一两户独处,绵延十余里!
及至天目湖上游河畔的一处三岔路口,旁边筑有一座造型别致的碑牌,上书“天目湖湿地公园”。于是靠边停车后,我们由碑牌近处的小路走进了一片灌木和芦苇丛中。
在这初冬乍寒季节,湖风凛冽,与岸边浪石相搏的节奏合成了天籁!那水边原先婀娜的杨柳早已凋零,只留下七倒八歪的老态龙钟树干;对岸高大挺拔的水杉有针叶正在飘落;周遭许多不知名的树木都光秃秃地矗立着,在阴沉天气背景下甚是肃杀。
就在小路的一个转弯处,一大片芦花展现在眼前,白如冬雪,轻如飘絮,动如飞天。让人不由想起清代徐庭翼的“芦花冉冉弄斜晖,十月江天似雪飞”的诗句来,可惜今天没有明媚的阳光,不然在粼粼波光映照下,将更加惊艳。
再往前有一座百十米长的九曲廊桥。左边是宽绰的湖面,右边是十余亩的荷塘。然而此时荷塘里只有焦黄卷曲的残荷和枯萎低垂的莲蓬,正如李商隐诗云“萧瑟秋风百花亡,枯枝落叶随波荡”,平添了几分初冬的萧瑟感。但细细一想,每一株枯死的叶茎下面不都有一个正在孕育新生命的莲藕吗?是的,纵然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喧哗,也不乏一种生命的静谧和纯粹。
在“河湖交接”的挡水坝旁边,有一处广场,中间建了一座仿古双层亭台,有匾书曰“姊妹亭”。亭台东边的花草丛中有块巨石,其上以朱笔刻写《姊妹亭记》,凡五六十言,概述此亭修建的缘由及意义。我攀梯上二楼观景台,极目远眺,十数里的湖光山色、波光艳影尽收眼底。
大概是进入了冬天的缘故,水天间的飞鸟不多,也看不见鱼儿的影子,倒是如我一样的“闲人”不少。远处临湖栈道上有四五位摄影爱好者扛着“长枪短炮”,做着各种夸张的动作。近处,还有几处游人又说又笑,可能是刚从某处酒宴或家庭聚会中撤出来的,那飘来的爽朗笑声中似乎夹杂些酒的香味儿。最欢快的可能是那三位中学生模样的小伙子,每人骑一辆山地自行车,在长堤和坝埂上轻快行驶,湖里的倒影好似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看来世俗的烦恼完全可以在自然的消遣中化解掉。
离开“姊妹亭”,我和爱人走过拦河坝的长廊,迈过拱桥,漫步于水杉林荫中,踩着满地落叶,感到无比的惬意……
沿着湖堤河埂巡游一周后,便结束了“回老家转转”的首站之旅。我们怀揣着满满的享受和不尽的感慨,继续驱车往南山深处进发。为了平稳一下内心的波动,我不由自主地按下车窗玻璃——山里的风与城里的风的确不一样,虽有些寒冷,但没有杂尘,只有纯净!
芮 云/摄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