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链”串起“产业链” 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3-11-29   阅读数:618   本文字数:2159  

(徐怡) 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离不开党建引领的“保驾护航”。在锚定苏南绿色崛起品质城市发展定位,坚定不移打造“2+2+X”产业集群的背景下,溧阳推动“党的建设+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双向发力。前不久,我市召开产业链党建工作推进会暨“红链助溧·品质赋能”12条措施发布仪式,进一步擦亮产业链党建品牌,凝聚产业链合作、创新、发展“最大公约数”。

“产业链党建是党建工作的新发展、新延伸,是经济领域党建的新命题、新实践。”市工信局局长董含星介绍,近年来,市产业链综合党委以“组织链”串起“产业链”, 全市企业深化链式合作、供需对接、协同攻关,逐步实现了“互补型企业抱团发展、竞争型企业竞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组织优势串出产业链“同向发力”

 

找准“同向发力”的坐标点,市产业链综合党委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的“主心骨”,组织各地各部门依据产业发展实际,因链制宜、因势利导,探索不同的产业领域党组织建设模式,不断建强组织、筑牢阵地、扩大队伍。

近年来,我市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全力打造“2+2+X”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即依托溧阳本土优势产业,聚焦先进制造经济领域,集中精力打造动力电池、高端不锈钢2个全球有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智能电网、智能装备2个全国有特色的五百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在航天航空装备、绿色铸造、绿色纤维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若干个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

围绕产业集群的打造,市产业链综合党委成立了动力电池、绿色精品钢、智能电网、智能装备、光伏风电、高端纺织、新材料、休闲食品8条产业链党委,产业龙头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担任产业链党委书记。在产业链党委的牵引下,链上企业共商产业链振兴大计、共议产业链发展要事、共解产业链制约难题有了抓手,产业链上的各类型各领域党组织得以有序规范、运转起来,有效嵌入到产业链内部“肌理”中,建立起整条产业链一体谋划、一体协商、一体解难、一体服务的平台。

此外,溧阳市产业互联网平台的上线为产业链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该平台作为溧阳政府、产业、企业服务的数字化基座与载体,通过构筑开放融合的智能制造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有效帮助企业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助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及创新发展。

 

资源共享带动产业链“全链晋升”

 

组织“一条链”,聚拢企业“一条心”。 理论联学、活动联办、资源联享……为充分激发链上“细胞”活力,全市各地纷纷优化“党建+”模式服务,将党建力量融入双招双引、优化营商环境、产业升级等环节,全面推动“党建链”与“产业链”乃至“人才链”“创新链”同步延伸、资源共享,打造高质量发展“聚能环”。

市产业链综合党委用足用好产业链各单位红色资源,完善红领学院建设,挖掘培育产业链现场教学示范点,开展“沉浸式”党课教育,增强党员宗旨意识及身份认同感;携手推进政策学习、技术培训、安全生产等工作,通过加强跨领域沟通协作,定期与律师、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和银行等涉企服务单位开展联合共建活动;完善“同享同行”工作机制,促进信息联通、订单共享、产能对接、品牌同建。截至目前,链上党组织开展支部结对、研发结对、购销结对“三个结对”活动32次,签订产品内购协议12份、金融服务协议16份。

产业链人才链“双链融合”, 把优势动能聚在“链”上,形成了更多生产力。数据是最生动的注脚,产业链党委搭台,年均引进高层次人才1000名,推动“单纯引进”转为“带土移植”;聚焦“卡脖子”技术,建设科技创新“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317个,链主企业、核心单位主动牵头,联合科创平台和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合作125项;深化“党建+项目”工作模式,加速创新项目的应用转化,实施延链补链项目56个,组织联建企业开展产业合作23项,有效推动短链延长、断链连通、弱链变强。

 

一流服务助推产业链“破壁增能”

 

服务赋能,把关爱保障沉在“链”上。市产业链综合党委秉承“一切为了发展 一切服务企业”理念,健全完善项目服务全生命周期机制,为链上企业及职工提供“看得见”的服务。

近年来,我市着力建设集党群活动、经验交流、路演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党群阵地,常态举办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活动,让企业想来、愿来、常来。

在溧阳,“党员代办”已经成为服务融链的一张“名片”。“红领聚溧 益企发展党员代办服务先锋团”成立后,下设党建人才服务队、法律护航服务队、营商环境服务队、产业升级服务队、科技项目服务队、金融支撑服务队、政务审批服务队、综合保障服务队等8支服务队。如今,有需求找党员代办服务先锋团、服务队已成为链上企业的共识。

为产业“保驾护航”,调动和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是关键。市产业链综合党委持续打通“政、产、学、研、用、金”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溧企联”政策服务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常态化开展“智改数转沙龙”“专精特新沙龙”“绿色低碳沙龙”16场次,服务企业超500家,协调解决发展问题60多个。

“众多创新举措的推出,不仅拉近了政企之间的距离,更营造出有利于产业链发展的温暖‘小气候’。”看到惠企服务取得良好成效后,董含星深有感触地说。

产业“蓝海”有了“红船”领航,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溧阳,将以“红色引擎”打开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扮靓产业链党建的“点”上特色、“面”上风景,筑牢苏南绿色崛起品质城市坚实的经济基础,积极助力常州“532”发展战略和“GDP万亿之城”建设。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