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博物馆

□ 邱 红

2023-06-21   阅读数:1482   本文字数:1430  

夜晚,燕湖公园四周灯光璀璨,五光十色,湖里的喷泉洒落空中,水雾弥漫开来,配上悦耳的音乐,整座燕湖公园就如仙境一般。博物馆就像这仙境中的蓬莱仙岛,如梦似幻,美轮美奂。我想:有人说它“丑”,这“丑”,其意是藏巧露拙吧!

走近博物馆,来到它的正南面,沿山坡上的步道拾级而上,阵阵浓郁的花香扑鼻而来。绿树野草郁郁葱葱,朵朵雪白的栀子花藏在绿叶间,为这繁茂的绿色点缀上一抹亮色。沿步道越走越上,越走越深,里面别有洞天,如进入密林去寻幽探微。忽见头顶大亮,似脑洞大开,原来已到天坑。蓝天白云镶嵌在这天框中,极像一幅天然的画。沿高低曲折的坡道而下,便来到了博物馆的西面。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人高的梅岭玉原石,两个色泽深浅不一的不规则石块整齐地叠在一起,它们是自秦汉到前明溧阳城的城墙石,不同历史朝代的石材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博物馆分三层,分别展现了溧阳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走进博物馆,我看它是那样亲切。我看到了中华曙猿生活的原始森林里灌木丛生、石头上斑驳的青苔,机敏的猿猴爬于树巅,活灵活现地再现曙猿生活的场景。这就是根据溧阳上黄水母山发现的中华曙猿化石而建造的模拟场景。原来,早在4500万年前,溧阳就有了人类祖先。

随着考古挖掘,溧阳的历史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早在旧石器与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在此聚集生息繁衍。位于溧阳社渚镇的神墩遗址和上兴镇的秦山堂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晚期马家浜文化时期相对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同时还发现了良渚文化墓葬,填补了太湖湖西古文化的空白。

“伍子胥逃到溧阳中河边又累又渴又饿,正巧看到史贞女正在河边浣纱……”我看到史贞女身旁有大半桶白白的纱浆,刚好路过的伍子胥正在低头询问着什么。我的脑海里出现了小时候爸爸给我讲解的《三斗三升金瓜子》故事,那样完整,那样清晰。史贞女为了信守承诺,舍生取义。十六年后,伍子胥成了吴王阖闾的重臣,终于报仇雪恨。他来到史贞女投河的中河岸边,一声长叹。为了感谢救命之恩,他把带来的三斗三升金瓜子投入中河里。唐代李白曾撰文写道:“投金濑沚,报德称美。”于是,这个诚信救人的故事代代相传。如今,原中河桥北的浣纱娘娘庙遗址仍在,木勺兜史贞义女墓及祠仍在,上吴村史氏宗祠内的贞义女祠仍在。人们会不定期地自发纪念舍生取义的史贞女。所有这些遗址遗迹遗物传说,都是对两千五百多年前史贞义女故事的佐证,也是世代溧阳人对诚实守信精神的传承。

我在金瓜子的展示板前,遇到了前来参观的一家三口。当我询问小女孩是否听说过史贞女的故事,她茫然的眼神已告诉了我答案。于是,我当起义务讲解员,为小女孩和家人讲起史贞女的故事。出馆时得知,博物馆开放日每天下午两点都有讲解。我看着一个个孩子走进博物馆,主动去观看、了解家乡溧阳的历史,甚感欣慰。

随电梯至二楼,两扇对开铜锁木门展现在眼前。原来,我已经穿越到小时候的家乡。江南水乡,一条悠长的河道伸向远方,河道里运米、运油的船只来往穿梭,纤夫在岸上用力拉绳。岸边汪德隆、顺昌米店、豫成酱园、狄正大茶庄……黛瓦白墙的两层小楼林立河岸,屋内灯火通明,繁华热闹的街市,好一幅溧阳版的“清明上河图”。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淳化阁帖、孟郊迎母溧上作的千古名诗《游子吟》、蔡邕和焦尾琴、溧阳最著名的酒楼——太白楼……这些历史散落民间,植根于溧阳百姓心中,无一不在诉说着溧阳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个地方博物馆,是一个地方的活化石。造型外形名声在外的溧阳博物馆,同样以其活化石的风骨与风采,以其历史文化的内容与内涵而名副其实。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