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说,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梁晓声却说,好好生活,以喜欢之心,慢度人生日常。
著名作家梁晓声一直关注平民的日常生活,为平民代言,其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人世间》是如此,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的长篇小说《雪城》是如此,他最新的散文集《人间悲喜》也是如此。
《人间悲喜》是梁晓声的精选散文集,凝聚了梁晓声七十多年来的人生智慧和对生命的思考,是一本写给彷徨者的书。该书分为“日子明朗,万物可爱”“喜欢清风和烈酒,也爱孤独和自由”“以喜欢之心,慢度人生日常”“读书是好好生活的理由”“心怀浪漫和温柔,走遍人间春与秋”五个章节,一共37篇散文,向读者叙述人生的悲伤和喜悦,失去与收获,读来只觉有一束光照入心灵。
人生总是苦乐相伴,梁晓声小时候家中贫困,但他仍从中咂出了甘甜的味道。在《给哥哥的信》里,他回忆自己儿时有一次生病,只想吃点心,哥哥二话不说冒着大雨就出去了,结果被淋成了落汤鸡,“草帽被风刮去了,路上摔了几跤,膝盖也破了,淌着血。可哥哥终于为我买回了两块‘带馅儿的点心’”。唏嘘之余,让人感念他们的兄弟情深。在《第一支钢笔》中,母亲为了挣钱给他买钢笔,在暴雨中像个男人一样拉车,“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儿。”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令人动容。
如今的梁晓声,早已实现了很多儿时梦想,但他的内心仍有不少苦涩和无奈。在《儿子“采访”我》中,儿子不了解他的经历,也从不看他的任何一部书,这深深刺伤了他的自尊心,但他“进而又想,有一个多少具有点儿精神叛逆色彩的儿子,也好。这样的一个儿子,时刻提醒我明白,我只不过是一个初二男生的父亲。除此之外,也许再什么都不是,更没有任何可得意的资本。”梁晓声在《我的梦想》一文中,细细描摹了梦想中的生活:住在山清水秀的郊外,有三四间房,挖一口水塘,养一些鱼虾和鸡鸭鹅,还有一条大狗。阳光明媚的日子,便坐着驴车去赶集。平日喝自家羊产的奶,来客人了便杀鸡宰鱼,尽得野趣……这一梦想遭到全家人的反对,就连朋友也奚落他不是真想当农村人,而是为了赶时髦。于是,他从此缄言,不敢再提。
梁晓声写自己的人生,也写别人的悲喜。他的笔触细腻自然,文字真实诚恳,主旨紧扣时代脉搏。在《看自行车的女人》中,他为进城务工人员遭受的不公平对待而疾呼:“阳光底下,农村人,城市人,应该是平等的。”在《乘客和黑车司机》中,他讲述一个不缺钱的企业家,因为偶然上了一辆黑车而引发蝴蝶效应,惶惶不可终日,反映了人性修养和人生轨迹的关系,发人深省。
《紧绷的小街》则将视角投向社会民生问题。在他曾经居住的童影厂宿舍旁,有一条幽静的小街,这里出入的都是中国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老导演和老演员。后来,小街上有了摆摊的,再加上卖菜、杀鸡、宰鸭、剖鱼的,还有那些乱停放的车辆,小街变得油腻肮脏。他的现居处也有一条小街,同样的脏乱差,但居委会、城管部门都对其束手无策,因为每一处摊位都关乎一户人家的生计。而这里的居民,从最初的埋怨渐渐变得好脾气了,“紧绷了十余年的这一条小街,它竟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一种品格,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体恤。”
在《生活锦囊——梁晓声答疑读者》中,梁晓声回答了读者的诸多人生困惑和生活难题,有关婚姻、信任、婆媳关系、人际交往、事业、金钱以及幸福。“归根结底,幸福的标准之一也是——一个人拥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想通了,自会认为其他代价是值得的……”
人生在世,悲喜参半是常态,生活就是一半诗意,一半烟火。在彷徨无助之时,这本书可为我们带来一些慰藉和力量。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