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传家宝

□ 王祖芳

2022-04-22   阅读数:968   本文字数:1044  

 

这只粉笔盒到今年存世已有整七十五年,由父亲年轻时亲手所做,用现在的话来说属于“DIY”,原材料是一节毛竹。粉笔盒的一侧印刻着“艰苦奋斗”四个字,为标准的楷书;另一侧有一颗五角星和“一九五七、祠小、王伟卿”字样,透露了粉笔盒的制作时间、制作者姓名等信息。规整的字体,一如粉笔盒的主人——我敬爱的父亲,那般清廉正气。

“祠小”,是父亲工作的第一站祠堂头小学。父亲无疑是深爱着这所学校的,当时的交通极不便利,更兼离家百余里,父亲吃住在学校,二十多岁,风华正茂,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注于学校,投注于教育工作。两年后,父亲因工作出色,调动去了该公社的中心小学任职,这只粉笔盒如影相随。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我出生前,我当然不能亲眼所见。等见到这只粉笔盒时,我已上小学一年级了。当时村上一位远房亲戚在别人家里发现了这只粉笔盒,看到有我父亲的名字,猜想是小孩子不懂事顺手牵羊,就帮我们拿过来了。粉笔盒能失而复得,是幸事,它注定与我家有割舍不断的缘!

初见这只粉笔盒时,我十分好奇,父亲居然能在竹子上刻字,还刻得那么漂亮!从此,我对写字的兴趣更浓了。如今我能把字写工整,和父亲的字一样拿得出手,得归功于父亲的粉笔盒,它似明灯一样指引着我前进。

中考时,当了一辈子教师的父母主张我第一志愿填报师范学校。当我被师范学校录取后,他们如愿以偿,十分欣慰女承父业。一年后,我姐姐被苏州大学的中文系录取,后来同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沿着父辈的足迹,“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努力进取,也甘于清贫。

父亲在一九九四年的春天溘然长逝,我把父亲的这只粉笔盒收藏了起来,珍若拱璧,它承载着父亲这代人艰苦奋斗的青春与追求美好的梦想,承载着我们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我们父女今生的缘分,堪为我家的传家宝。

父亲去世多年后的一天,我有机会取道祠堂头村,走进祠堂头小学。校舍已重新建造,但毕竟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我睁大眼睛,贪婪地想把学校的所有都收进眼中。祠堂头小学紧邻溧阳最西边的方山,一群人不顾路途迢迢来到山村,为教育事业挥洒着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尽管食不果腹,却做着丰盈山村孩子内心的事情。我几乎可以想象,当年在父亲的带领下,很多教师就地取材,埋首伏案为自己制作竹制粉笔盒的情形,或者是父亲利用空余时间为全校教师刻制粉笔盒,以我对父亲的了解,完全有可能!

每年总有那么几个日子,我都会拿出父亲的粉笔盒,睹物思人,思念如线缠绕心间。我想我会把这只粉笔盒一直珍藏着,再交到子侄辈的手中。他们总有一天会发现,这只粉笔盒在我们心中的分量!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