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迪) 由上兴集镇往西,车行4公里多,再拐进一条村道,就能看到一个又一个白墙黛瓦的精致酒坊,越往里开,酒香就越浓……这里就是有着一百多年酿酒历史的古村落——留云村。
百年留云酒 传统技艺世世相承
“村里有好几户‘酒家’,靠着祖辈传下来的手艺,生意兴隆。年代久了,村民就习惯了用村名称呼自家酿的糯米酒。”57岁的村民卜水保担任着上兴镇赵沛村(留云村所在的行政村)的治保主任,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喝“留云酒”,对留运村的故事门儿清,在探访酒坊前,他先饶有兴致地说起一个传说。
明朝初期,刘伯温奉朱元璋旨意到曹山一带“斩龙脉”,站在棋盘山顶部时候看到一朵白云停着不动,就把山脚下的村子命名为“留云村”,这个村名就一路传了下来。
过去,“留云村”村民以耕地种稻谷、种茶为生。得益于曹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肥沃的土地资源,年年粮食大丰收,村民们种的粮食吃也吃不完,后来慢慢地开始手工酿制米酒。米酒醇香可口,村民们一天劳累过后,都愿意聚在一起品米酒。据说,每年初冬前后,酒香就会萦绕着整个村子,直至来年开春。
“就这样一个个小酒坊代代相传,传统的酿酒工艺世世相承,村民们为了纪念这老祖先流传下来的酿酒文化,给这米酒起了个名字,叫‘百年留云酒’。”卜水保侃侃而谈。
“质优价廉,绿色环保,入口绵香。”卜水保这样总结家乡的糯米酒,“我喝了40年,每天半斤,有时稍微有点过量,但第二天头不疼、口不干。如果酒的品质不好,喝了这么多年,身子不会像现在这样结实。”卜水保接了一小杯醒酒,轻轻地咪了一小口,说:“就是这个味道,醇厚,一线喉。”
酒坊各具特色 有口皆碑销路不愁
留云村现有大型酒坊三座,李根保酒坊,还有陈姓的留云酒坊和吴姓的全鑫酒坊,师承一脉又各具特色。
54岁的李俊是李根保酒坊的老板,他从父亲手里接过酒坊,目前算是村里的酿酒大户。“留云酒属于典型的米香型白酒,用的是优质糯米、苏州的酒曲、天目湖的水。”李俊带着记者走进酒坊,一缸缸糯米正在发酵中,他揭开酒缸上的透明塑料布,一股股浓郁的迷香扑面而来。留云酒的酿造工艺也很独特,经选粮、浸泡、蒸煮、摊凉、糖化、加曲搅拌、密封发酵、二次蒸馏、窖藏等数十道工序制作而成,不仅技法讲究,工艺复杂,更重要的是,绝大部分工艺环节几乎都是靠手工操作完成。
李俊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有文化的人都去酿酒,做过代课教师的父亲到溧阳城里学了最新的酿酒技术,回乡后结合传统土法办起了酒厂。“酒厂改制后,就自己经营了。每年9月,我们就开始酿酒,一次进5吨糯米,一年要进十几次,产100多吨酒。”
在全鑫酒坊,老板吴厚清正在为250斤的蒸米做“翻身”,五六个亲眷在约120平米大的工作间里忙前忙后。“早上我们4点就起来了,这是今天的第三锅了,做完我这里40个缸就满了,要再等20天……”吴厚清告诉记者,他今年68岁,已经和酒打了半辈子的交道。
“酒坊所用粮食均为当地农户种植,不仅保证了留云酒原料安全、原汁原味,恪守了‘新米酿新酒’的规矩。”吴厚清说,“我们村的酒各有特色,而且都不愁卖,都不用进超市商店,各地的顾客慕名而来,供不应求。每一次新酒做出来,很快就被订购一空。”说话间,来自上黄的老客户前来取酒,一次就拖走了1吨。
扶持传统产业 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这几年,随之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上兴镇正在通过积极引导、挖掘、培育有基础、有规模、有特色、有潜力的农业产业,做到一村至少有一个能够支撑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留云村立足传统产业,正积极做大做强村里的酿酒产业,一派乡村振兴的图景正在展开。
“我们希望利用酿酒行业与农村产业天然契合度,扶持各家酒坊做优品质、做强品牌、做大产业,助力乡村建设。”上兴镇规划局副局长周敏表示,酒坊拓宽了当地粮食的销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升了水稻的经济效益,亩产效益翻了好几番,极大提高了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同时,随着大型酒坊规模的扩大,带动了村里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村里招聘了数名有酿酒手艺的工人,扩大了就业,带动村民致富。
下一步,留云村还将打造富有特色的体验式酒文化基地,集参观学习、酿酒品酒、人文体验于一体。“希望这个产业能够发展成为一个知名品牌,吸引更多的人来看一看留云村,品一品留云酒。”李俊说。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