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墩,瓦屋山南麓,“竹箦桥会议”召开地,江抗东进出发地,新四军干部集训地。如今,官墩成为消失的地名,谢家宗祠连同官墩村被大跃进时期兴建的吕庄水库所淹没。谢家后人、荷花静园创办人马英网,怀着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敬意和对红色文化的深厚感情,抢救挖掘红色资源,精心打造红色官墩,共忆红色岁月,传承红色基因。
荷花静园与官墩村
荷花静园,位于竹箦镇北面的“溧阳1号公路”连接线上,毗邻竹煤线、旅游大道,距扬溧高速后周收费站、宁杭高速上兴收费站车程约15分钟,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如今的荷花静园,一眼望去,便是湖光山色、水阁凉亭、荷花满池,景色宜人,吸引着前往北山风景区旅游的游客前来观光。这里是谢家宗祠所在地,也是“竹箦桥会议”旧址,更是集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和红色文化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
荷花静园由马英网倾力打造。多年来,他不辞辛劳,到处寻访,竭尽全力,搜集了大量的新四军资料。东有谢家祠堂,有当年的荷花坛、农耕器具,还有国防教育园、文化艺术创作中心。南有绿色长廊、迷你长城,有马一龙亲笔题词的“翰林院”石碑和清朝末期的红衣大炮,还有精心打造的经典民宿。西有忠孝堂、文物古迹展示厅、绿皮火车、三叉戟飞机展示。北有“竹箦桥会议”展厅、新四军抗日军事装备展示、名家书画展示……
来过荷花静园的老领导、老同志、纪念馆老馆长以及文物专家等,无一不伸出大拇指为马英网这种致富不忘历史、传承红色文化的精神赞叹和敬佩。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荷花静园经过多年打造,目前已获得多项荣誉:谢氏宗祠遗址被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授予“一般不可移动文物”;被常州市社科院、社科联授予“科普示范基地”;被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红色闪小说创作基地”;被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六师分会列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共建单位”;被溧阳市老促会授予“革命老区开发系统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被溧阳市书画院、天目湖诗社、溧阳市摄影协会授予创作基地……
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六师分会会长林陵表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与“竹箦桥会议”是新四军东进、北上发展的溯源地,保存红色资源,宣传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四军老战士的后代,与马英网的深度合作,将会有效保护“竹箦桥会议”旧址和挖掘红色资源,产生展示与宣传红色文化的良好效果,让红色动力推进绿色发展。
“竹箦桥会议”与官墩村
抗战全面爆发后,根据国共谈判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同意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成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7年 12月下旬,新四军军部在汉口设立。1938年2月至4月,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先后到达皖南集中。5月 15日,毛泽东复电项英、陈毅时指出:“力争苏皖边发展游击战争,但在目前最有利发展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中旬,陈毅率一支队由皖南东进抗日。
6月1日,新四军一支队在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的率领下,由皖南岩寺地区出发,经泾县、南陵、狸头桥、固城湖进至高淳。陈毅听取先遣支队司令员粟裕在狸头桥关于侦察情况的汇报后,进行了部署。第一团由兼任团长的傅秋涛、副团长江渭清带领,过石臼湖,经博望到小丹阳,在京杭国道以西的江宁、溧水、当涂地区活动;第二团由陈毅、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带领,直插茅山。12日,二团挺进到溧阳竹箦桥,开始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这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抗日队伍,给当地人民留下极好的印象,纷纷把队伍迎进村庄,接到住处。
当天,陈毅在竹箦桥附近的一个大祠堂里召开了营以上干部会议。他在报告中指出:“我们业已到达指定地区,我们马上就要开始战斗,我们的部队贯穿苏南9个县区,大体上了解一般情形,因此,我们不迟疑来决定我们所行动的策略口号标语。我以为我们应抓紧下面四方面来执行任务。第一,在部署战斗解决问题时,首先要研析‘最会玩阴谋、玩新花样’的日军在江南的现行侵略政策;第二,要根据国民政府的法令切实宣传和奉行;第三,要顾及民众的情形,细心去了解民众的痛苦,洗耳静听民众呼声;第四,要顾及本军本身的状况。”他说:“与南陵会议比较,事隔10天确乎我们更详细具体的规定了各方面。这就得力于虚心体会和各方面的调查工作,可以说在竹箦桥会议以后我们的工作方针和工作尺度就决定的握在掌中了。”第二天,陈毅率二团指战员向茅山进发。
经考证:1938年6月12日,陈毅在竹箦桥附近的一个大祠堂里召开了营以上干部会议。这个大祠堂就是“谢家宗祠”,地处官墩村。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内专门陈列“谢家祠堂”展示模型,并注明:“竹箦桥会议”在官墩村“谢家宗祠”召开。
2020年3月8日,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谢氏宗祠遗址作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授牌。
“江抗”与官墩村
江抗全称是江南抗日义勇军,是新四军江南主力部队之一。1937年12月,江阴沦陷后,江阴一带民间自发组织了抗日地方武装,这支队伍人数不少,但群龙无首,不能形成抗日合力。中共中央在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日军在攻占南京后,军力大大减弱,抗战势必会进入持久战阶段。此阶段,要组织好敌后抗日力量,以此来牵制日军,特别是在长江沿线。江阴地区自发组织的抗日地方武装力量已引起中央的重视。于是,上海党组织在1938年派何克希、吕平、刘史明到江阴西石桥的梅光迪部做工作,想把这些地方抗日武装联合起来,梅光迪部是这些抗日武装里实力较强的一支,中央派人到梅部做工作,随即组成了以何克希为书记的中共澄锡虞工作委员会,恢复和重建了党组织,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斗争。
1938年5月初,陈毅率新四军第一支队挺进江南。6月12日,陈毅率新四军到达溧阳竹箦官墩村,当晚,在官墩的谢家祠堂召开了新四军历史上著名的“竹箦桥会议”。此时,上海党组织知道新四军已到江南,就让何克希想办法联系。何克希来到茅山地区,找到陈毅并汇报了江阴梅光迪、朱松寿和陈守根三支抗日武装的情况和争取改造的想法,正愁军力不足的陈司令一听非常高兴,他兴奋地对何克希说:“搞得好嘛,你把队伍带过来,我帮你整编。”随即,何克希遵照陈司令指示,赴江阴动员,终于把江阴的三支武装带到了茅山地区进行整编,这三支队伍就是“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前身。
当何克希向陈毅提出要新四军番号时,陈毅分析形势后亮出了自己的想法:要把部队组建成为一支完全由中共领导的、自由灵活的武装力量,实施中共中央提出的“向东作战”的东进计划。于是,陈毅就将这支队伍授予“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军”番号,下设三个连,宣布梅光迪为司令,何克希为副司令,吕平为政治部主任,张志强为民运科长。著名的“江抗”由此正式成立。可以说,因为江抗部队整训在茅山,授予江抗番号也在茅山,当时江抗所有高层领导都在茅山,江抗应该是在茅山地区成立的。
当时,茅山抗日根据地范围很广,指挥中心在溧阳水西村,茅山抗日根据地范围是西起宁芜,东到淞沪,北濒长江,南抵天目山麓。而溧阳就是处在西南丘陵山地这一地带,有丘陵、有运河、有水网。因此,这里条件得天独厚。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就作出具体指示:力争在苏浙皖边发展游击战,但在目前,最有利于发展的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
新四军一、二支队正是响应毛泽东同志这一号召,陈毅、张鼎丞率领新四军两支队进入江南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四军在挺进江南前期,主要是以溧阳特别是北山的瓦屋山官墩一带为中心活动的,这是依据中共中央的敌后抗日方针和江南的实际情况而定的。
当时,陈毅让何克希把作为江抗前身的江阴地方武装拉到茅山地区整训,整训的地点就在瓦屋山下的竹箦官墩一带,整训完毕后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军”,东进由此正式开始。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