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研会 马福友) 陈龙贺对土地、对老区有着深厚的感情。
1981年,他参军入伍。从跨出乡土的那一刻起,他就明白,为了实现深埋在心中的夙愿,他一定会回来。经过13年军旅生涯磨炼,他转业地方,做了法官。10年前,他办理了退休。果然,“不知老之将至”陈龙贺,在近知天命之年,兑现了对自己的承诺,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创业。
那时的浮庄,数十户人家百来号人,偏僻贫穷,虽属革命老区,却一直名不见经传。很少有人能想到,10年后的今天,它会成为社渚乡村振兴的一方样板。
但陈龙贺想到了。
浮庄村民世代务农。2012年,当陈龙贺贷款700万元承包经营市区的锦绣菜场时,盘绕在他心头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打通农民卖菜、市民买菜“两头难”,用浮庄等老区农民的优质地产丰富城市居民餐桌。但是农户分散零碎的田间劳作终究不能形成合力,也很难及时回应市场需求。为此,陈龙贺专门在浮庄村成立农业合作社,开始了连片生态种养,蔬果、鱼虾、家禽同上,形成规模供给,以精准对接市场。其后,他又推动创建了“溧阳卖”农副产品交易电商服务平台,线上开拓老区农产品销售渠道,与承包市场互为补充,实现双翼齐飞。
腰包要鼓,观念得新。成立合作社,势必需要流转土地。浮庄村向来闭塞,视土地为命根。为了做通农民思想工作,陈龙贺奔波往返城乡不计其数,还专门租车送村民外出参观。他承诺,合作社土地承包金,每亩1000元给村民,同时,只要村民愿意,可参股分红,也可来合作社打工。试水后尝到甜头,浮庄人开始信服这位卸了戎装的“兵哥哥”,越来越多的村民拿出了土地。虽然在步入正轨的第五年,陈龙贺承包的市场才真正迎来盈利,但大批浮庄村农民早已随合作社的兴旺鼓起腰包,许多已然成了新时代产业工人,合作社本身则已成为溧阳、广德、郎溪三地合作的示范基地。如今,锦绣市场已与全市25个农村合作社形成产销对接,经营户已增加到200多家,带动就业1000多人。
富裕起来的农民已不满足于楼房、手机,他们同样牵挂着乡愁,追寻着诗和远方。所以,当全市美意田园建设火热展开,陈龙贺提出由合作社承包浮庄村整体改造,得到了全体村民一致支持。
浮庄村虽小,但文化底蕴深厚。所以,陈龙贺对村庄改造格外慎重,甚至专门外出考察。经过充分商议,村里立法三章:尊重村民意愿,保护历史遗存,不破坏村庄原貌。整个改造工作,以宜富宜居为原则,除配套规划建设村史馆和美丽乡村旅游、烟花燃放、傩文化展现等特色功能区外,不搞大拆大建,不逼群众上楼,只是最大限度保留原始村貌,垄亩河塘之巨,花鸟草木之微,俱得田园自然之趣。无怪乎这里不事渲染就悄悄地成了网红打卡地,许多外地游客也慕名前来。人们为村子取了个诗意的名字:水上浮庄。
“水上浮庄”中最亮眼的,则是陈龙贺于2019年结合社渚镇美意田园建设和周边“退塘还田”工作落实,倾力建设的水上浮庄农业产业园。产业园除了先期流转浮庄村民530亩土地外,还承包了周边村部分田地,同时加强同种粮大户、个体农户、合作社的合作联营,目标打造万亩农业产业基地, “以点带面” 形成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观光园。目前园内有千亩“海陆空”农业综合发展基地、百亩白菜园、百亩采摘园,还配套了三个休闲活动小岛、一个1000平方米的垂钓中心和一个达150亩的荷花池。这个得过省“华设杯”规划设计大奖的产业园,经过三年的不断建设,现已成为“苏皖合作”战略的示范点。
这颗“水上”明珠,凝聚了陈龙贺太多心血,是他实现夙愿的寄托。村民们都清楚,为了改造浮村、建设产业园,陈龙贺先后已投入了5000万元,而且,大到规划,小到果蔬栽培,追求完美的陈龙贺都是事必躬亲。这些年来,他的安眠觉很少。“梦想就是笔债务”,他笑着打趣说,“那时候压力真是大,睡不好,常常凌晨三四点就醒过来。”
不过,眼看着浮庄一天天变美,游客一批批前来,“美意生活”伸手可及,新农村的希望在眼前跳动,特别是眼看着浮庄的乡亲洗去了泥垢,开始把村风村规、文明礼仪立在道旁,一代农民在改变模样,他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