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大溪小学利用校处焦尾故里的地域优势,深入挖掘焦尾琴文化精髓,提炼教育内涵,传承发扬省非遗文化并融入学校教育,融入学生生活,找到了走属于本校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的发展之路,让“焦尾琴韵”传统文化成为大溪小学飞翔的翅膀!
价值重塑
蔡邕慧眼辨木的才能、妙手裁琴的智慧、雕琢神奇的巧思和学校教育如此契合,千年文化底蕴传承的是识才、育才、成才教育的精髓。青桐如学生,蔡邕乃教师!青桐木已被烧焦有缺陷,却能让蔡邕慧眼识材制成艺术精品——焦尾琴。教育是有缺憾的艺术,大溪小学的老师们期待能够因材施教,把一个个并不完美的农村娃通过科学的教育,用心雕琢,成就他们更美好的人生。所以,焦尾琴的文化精神不只是停留在史书上的文字记载,更是大溪小学全体师生对教育价值的追求。
焦尾琴文化内涵丰富,从育人的角度,学校提炼出了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明慧情怀:学习蔡邕,唤醒明慧。倡导老师们不忘从教初心,坚守教育情怀,加强学习,用火一样的师心、师德、师能塑造生、师、校的辉煌!
和乐发展:坚持责任,终将美好。倡导师生为美好凝心聚力,要热爱自己的学校。能调节身心,与天地、自然、社会、自身和谐;明礼仪、知进退,打造融合、宽容、和谐的文化校园。
智巧教育:用心之巧,成就可能。识谱操琴,挑、勾、抹,吟、绰、注,左右手配合,增强身体协调性,开发智力。
良材教育:追寻文化之根,培育良材。溪小师生就是青青丝桐,接受琴文化教育,历练成长为建设祖国和家乡的栋梁之材,回报社会。
主要举措
以校园环境为依托,彰显琴文化育人观。校园环境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它有着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对启迪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视野、优化个性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青桐乐园、青桐餐园、琴文化长廊、琴韵教室、琴韵展厅、蔡邕父女雕塑等建设注重文化渗透性和传承性,充满物与人对话、古与今对话的鲜活气息,能够启迪学生的心智。
以校本课程为核心,彰显琴文化品牌观。学校以琴文化课程为核心,研究教材编写、课堂践行、教学策略、评价策略、品质管理、精准活化。以“琴文化校园”“小鲁班工作坊”“创意纸塑”“演奏体验区”等项目的建设,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品牌效应。五本内容互为关联又能分年段独立施教的教材:《焦尾故里》《遗音轶事》《琴派与名家》《琴文赏析》《少儿古琴教程》在二至六年级课堂全面开设。着力从技法与表演、琴道与琴学、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拓展等方面进行课程实践研究,同时对新授课、鉴赏课、技能课、探究课四大课型作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等。琴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研究不仅催化了学校文化的自然生成,同时还深化了农村学校文化的品质内涵。真正做到了以精准传统文化课程来促进以人为本特色发展的需求。
以师生成长为重点,彰显琴文化发展观。学生的成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而焦尾琴文化的传承正是为他们的更好发展提供了养料。学校从静态的校本课程走向了生动的生活,举办了红领巾寻访读书台遗址、寻访蔡邕与焦尾琴的传说、寻访高山流水的故事、师生同台讲述演绎蔡邕的故事、家长老师学生共育青桐苗等一系列活动,通过不断拓展学习空间,彰显琴文化传承亮色。这对师生共同发展,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综合提高,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愿景
大力弘扬和继承焦尾琴文化,让大溪学子了解家乡的历史,激发孩子们从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是学校的追求。大溪小学的发展愿景是:希望有那么一天,当我们走进学校的大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座充满着书香墨韵、古色古香的建筑;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溢满了琴文化的味道;迎面而来的孩子们一个个是那么的大方、阳光、灿烂;走近每一位老师,是那样的亲切、自然、和谐!
中郎明慧成焦尾,我辈因材育青桐,希望琴文化精神能成就大溪学子焦尾琴般精彩的人生!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