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箦镇:

探索城乡管理长效机制 赋能美丽乡村精细治理

2021-07-05   阅读数:1731   本文字数:1675  

今年以来,竹箦镇围绕《溧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主要内容,深入贯彻落实“干净、整洁、有序”的城乡管理要求,进一步优化城乡长效管理体制机制,巩固提升国家文明城市、全国卫生镇创建成果。深化城乡管理“监巡一体”工作机制,着力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乡管理新格局,全面提高城乡长效管理水平和效能。

□ 韩一宁

 

智慧赋能,城管执法与农村自治无缝衔接

牢固树立城乡长效管理没有局外人的意识,由城管部门牵头加强与村委、网格中心、第三方服务方合作力度,依托数字化指挥中心信息化平台,利用科技化赋能、扁平化指挥、实战化队伍、网格化管理的叠加优势,快速派单、全流程跟踪、问效处置结果,形成闭环处置方式。

城管部门主动作为,谋划在前,会同村干部采取“先行先试、争创样本”的工作思路开拓试点,打造长效管理样本村。坚持民意导向、问题导向,以清理鸡棚鸭舍、乱堆放等顽疾为突破口,对农村环境进行先治脏后提档,通过重点区域环境的迅速改观,辐射带动面上环境治理工作的逐步推开。为农村“疑难杂症”的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执法保障。

 

优化机制,网格巡查与乡村建设有机融合

为实现农村环境持续向好发展,竹箦镇党委、政府以文件形式出台《竹箦镇长效综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明确“一人负责制”,实施“红黑榜”奖惩机制,形成权责清晰、考核有力的管理网络。

同时,竹箦镇参照市里的考核模式,组建信息采集队伍,建立常态化巡查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网格巡查与环境治理“最后一公里”的联网“连心”效能,将问题清单上报数字城管系统,由指挥中心调度、派遣,通过挂图作战、销号管理等方式推进综合整治,层层传导压力,确保各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聚焦重点,精细打造与宜居宜业一体推进

强基础补短。面对振兴街、西大街、竹溪南北街等6条街道基础设施先天不足、管理手段后天乏力的问题,竹箦镇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坚决推进治标、彻底推动治本,今年三月份开始,镇区全面启动了老集镇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项目投资近4000万,包括了老集镇区域内的道路、道板、管线、绿化等内容,预计7月底全面完工。在这个基础上,更是邀请了苏州、南京的专业团队,深挖竹箦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市井文化,高标准打造精品街道,精品弄、巷,实现从“老城旧景”到“靓丽新景”的转变。

攻难点治乱。竹箦镇以街区精细化管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华胥路、竹安街精品街道建设,紧盯集镇治理领域的重点、堵点问题,统筹施策、精准发力、逐个击破。开展“野广告”整治行动,依法拆除破旧损坏、楼宇天际线、墙体广告等擅自设置的户外广告,清理沿街店招经营服务内容及电话号码,共清理各类广告设施120余处,规范店招380处,如今的店招、广告整齐划一,在鼓励创新的基础上规范设置,外立面整体提升了档次。

工程化提升。投资60万元高效推进竹箦、陆笪菜场的升级改造工作。市场内重新规划水产功能区、翻新操作台面、分段配备垃圾桶。市场外围绕场地破损较多的现状,翻修场地,规划非机动车停车区。定期安排专业人员、设备,对市场内外的下水道进行疏通清洗,保障下水通畅,营造良好的购物经营环境。

系统性治脏。环卫作业实现“市场化运作”后环卫作业效率明显提升。在此基础上,环卫服务再次升级,试点村开启垃圾上门收集新模式,为下一步拓宽上门收集范围、垃圾分类工作做好铺垫。在处置终端上,竹箦镇更是投资960万元用于环卫综合体建设,致力于打通“垃圾分类-清扫保洁-垃圾收运-垃圾处置”整条产业链。

 

全面宣传,部门联动与全民参与齐头并进

部门间联勤联动,充分利用入户宣传、志愿服务、“竹箦桥”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形式,营造共建、共享、共治的良好氛围,提升了全民参与美丽家园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村委掀起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潮。今年一季度以来,该镇城乡一体化长效管理考核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吸引了周边相关单位相继来竹箦交流学习。宽阔的柏油路面、洁净的村庄环境,百姓脸上的笑容、眼里的光芒,充分展现了竹箦城乡治理亮眼的“成绩单”。

 

整治前

 

整治后

 

整治前

 

整治后

 

整治前

 

整治后

 

整治前

 

整治后

 

整治前

 

整治后

 

整治前

 

整治后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