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问春曦几更还,腊月犹是不觉寒。一别西风十余月,暖冬气象最宜眠。”最是温暖的词句可以照进古今,电影亦如此,有温度、有力度的作品才能扣人心弦,才会得以延续。
□邵曦乐
和蒋逸霄的访谈约在了一个咖啡馆。阳光刺眼的午后,这位戴着黑框眼镜很是儒雅的青年导演如约而至。谈起刚入围电影节的短片,他说,希望这能成为一个有温度、能打动人的作品。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由青年导演杨骥和蒋逸霄共同执导的溧阳方言故事影片《莫问春曦》入围金爵奖真人短片单元。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第一个获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国际A类电影节,也是全球15个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如金棕榈奖之于戛纳、金熊奖之于柏林、金狮奖之于威尼斯,金爵奖就是上海国际电影节最耀眼的星。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共收到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影片4443部,创历届之最。
在最后入围四大单元进行角逐的38部作品里,用溧阳方言演绎的《莫问春曦》就是其中之一。这是蒋逸霄由“资深摄影师”向“新手导演”角色转换后的处女之作,他初出茅庐,却独领风骚。
1986年出生的蒋逸霄并不是典型的学院派,他是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数字媒体艺术硕士。蒋逸霄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溧阳人,因为学的数字媒体,所以风景如画的家乡经常成为自己相机里的对焦,他想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一个艺术青年对家乡独有、真挚的爱。
渐渐地,他开始不再满足静态照片的讲述,2016年,蒋逸霄和他的团队花了一年多时间,在日出日落、云卷云舒中感受到了镜头别样的魅力,用闪烁、流动、变幻、光与影的叠合,拍摄完成了令人震撼的延时摄影《我眼里的溧阳》。作品一推出广受好评,点击量超过13万次,一度成为不少溧阳人“朋友圈”的“必享之物”。
“短片《小城二月》给我的影响很大,我看过之后,心里就一直在策划一些东西。”不断寻求突破的蒋逸霄对家乡的关注,又开始从美丽景色转向人文艺术。
2017年5月29日,在第70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湖北与江苏共同打造的短片《小城二月》获短片金棕榈奖,中国青年导演江苏常州人邱阳登上领奖台。这是继1993年中国导演陈凯歌以影片《霸王别姬》拿下金棕榈奖后,时隔24年,又一部中国作品捧回金棕榈奖。《小城二月》片长15分钟,讲述常州小城里一家人的故事,使用方言叙事,生活气息浓郁。
“当时听到常州方言我就想,为什么我不能拍一个这样的短片,讲一个属于溧阳的温暖故事?”2018年,蒋逸霄开始正式着手策划这个特别的故事。
“在自己的家乡做一部真人短片,用溧阳景、讲溧阳话。”带着这样简单的想法,忐忑不安的蒋逸霄找到了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杨骥。忐忑不安很正常,虽然2013年就成立了江苏恒峰传媒,在学校名气也不小,但蒋逸霄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想法,这个架构不算完美甚至还称不上特别清晰的想法,会不会让学校里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停下脚步。
但最后很显然,他多虑了。“我们这个团队的队员们,从海报设计到画面调色,实力都是业内顶尖的,但是我们住最便宜的旅馆。演员们也没有酬劳要求,大家都单纯地为了一个梦想,为了做出一个好的作品,为了完成一个他们觉得好的想法。”蒋逸霄被大家这份对艺术的执着和纯粹而感动,这个短片在他心中的分量也变得愈发不一样。
《莫问春曦》的表达很细腻,这份细腻并不是来自这是蒋逸霄导演首作的小心翼翼,而是因为他对家乡的情感和对人文艺术的感知,有他自己独有的敏锐。
时长19分钟的《莫问春曦》,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从小与外婆一起生活的初中生窦窦,在初潮期间经历了一场似是而非的感情萌芽。在青春期的迷茫与寻找中,她逐渐体会到了外婆“东方式关爱”的暖意,横亘在两人之间的隔膜开始消融。该短片连续3天在上海4家院线放映,好评满满。
“能给家乡溧阳拍一部电影短片一直是我的梦想。我爱这座小城,她给了我动力和灵感,让我不断想去创作。”蒋逸霄说,对于未来,他不想被定义。
“未来我渴望驾驭更多的题材和类型。我和我的工作团队已经在筹划一部新的关于溧阳的影片。我理解的导演这个职业,要做好就要永远和自己斗争,要不断突破进取。导演这条路,我才刚刚开始,而我的家乡溧阳,还有很多温暖动人的故事值得我去讲。”这个以梦为马的导演,眼中闪烁着人间烟火,暖而不俗。
蒋逸霄(左)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