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要教出“法治味”

□ 孙新岚

2020-11-17   阅读数:1105   本文字数:897  

法治教育的渗透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我们神圣的国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个话题。本课中的法治教育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五年级的学生对国家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断提升,但是,这些认识相对零散,更多的是具体、微观的感性认识,学生并没有从宏观的角度深入领会。因此,本课教学时,我设定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等,从情感上帮助学生明确,自古以来台湾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教学第一个板块时,课前,我让学生了解自己和家人的出生地是哪里,课上,我引导学生用游戏的方式在疆域图上查找自己家乡所属的省级行政区,然后再查找相邻的省级行政区,初步了解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然后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可请去过台湾旅游的同学准备相关照片、旅游纪念品等。课上让学生分享搜集的资料,一起感受台湾的美丽与富饶,了解台湾的民风民情,知道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在教学第二个板块时,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课前我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所在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搜集相关资料。课上我先出示江南丘陵上的茶园、华北平原上的农田、南方的渔业小镇、内蒙古高原上的牧场四幅图片,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相关地区有哪些特点,再引导学生以自己家乡的地形和气候特点为例,说一说人们的生产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影响。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分享自己家乡的饮食和民居的特点,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呈现影响家乡饮食和民居的主要原因,并进行交流。最后,我引导学生结合地形和气候进行梳理归纳,体会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幅员辽阔的感受,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懂得,小学道德法治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进行课内课外的联系,还可以结合多学科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还包含了大量的地理知识,但作为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地理知识要为道德教育服务,要在地理知识的教学中突出德育功能,努力让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教出“法治味”。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