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市行政审批局采访时看到,政务大厅内人来人往,服务窗口内,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为群众办理着各类事务。在洽谈区,群众或坐或立,谈论着办理的项目,脸上无不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从2001年溧阳市政府决定设立行政审批中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2019年我市启动新一轮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龙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先行先试的探索,到大刀阔斧的实践,见证了我市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纵深推进改革的弘毅。
十余年来,市行政审批局始终以“规范、效能、服务”为目标,大力推进以清理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创新审批方式、建设三级行政服务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了行政审批透明化、标准化、电子化和便利化,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瘦身”到“强身”的简政之道。
从分散到集中
“集成提效”是体系建设的先行词
2001年,国务院成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拉开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序幕。同年10月,溧阳市行政审批局的前身——市行政审批中心成立。
2003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呼声愈演愈烈,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向。2004年,市行政审批中心更名为市行政服务中心,并于2014年12月组建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
2019年3月4日,溧阳市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这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崭新一页,也是我市推进“放管服”改革迈出的坚实一步。
变化的是名称,转变的是政府职能。自市行政审批局成立以来,全市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和政务服务三级体系建设,建立了一张纵横交错的政务服务网,为我市政务服务工作实现全面跨越式发展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今年5月,市行政审批局划转了市发改委、住建局、市场监管局等11个部门的36项行政许可和21项其他权力事项,率先在市场准入和投资建设两大领域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剪断了审批环节让市场主体束手束脚、畏首畏尾的绳索,更强化了对市场主体的规范监督,极大提升了审批效率,有力促进了项目投资落地、达产达效。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彻底改变了原来政务服务中心模式的‘物理聚合’,实现了审批部门之间的‘化学融合’。”市行政审批局副局长谢国强介绍,划转后,各部门从事审批的工作人员由原来的138名缩减到现在的57名,减少58.7%。目前,我市有92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集中办理,申请材料精简60%以上,办理时限压缩75%之多。
告别了为一个资格审批东奔西跑几个部门的狼狈,摆脱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无奈,谈及几年来行政审批改革给企业办证带来的好处,企业老板李先生颇有感触,他笑称,以前不是在办证,就是在办证的路上。“现在只要跑一个局就可以,材料也精简许多,便捷又高效!”
如今,村居群众再也不用为办理社保登记和老年优待证专程跑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家门口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再不是梦想。我市已率先建成市政务服务中心,5个部门分中心,10个镇(区)为民服务中心和228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三级政务服务体系。“互联网+政务服务”进镇村实现溧阳全域覆盖,让企业和群众尽享“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便利。
从一窗到无窗
“温馨透明”是营商环境的主题词
24小时自助服务区、项目洽谈区、母婴哺乳间、免费证照寄达区……走进市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大厅,干净整洁、功能明晰的办事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在导服台,老花镜、清凉油、速效救心丸等便民物品一应俱全,处处充满温馨。
为更好解决受理窗口等待区域较小、等待人数较多、等候时间较长的情况,今年,该局优化布局,腾出近200平方米区域,使得大厅办事区、等待区、休息区等功能分区明确;整合后的一线受理窗口成环岛型布置且全方位面对群众,业务服务阳光透明;审核窗口后移,更有利于业务操作流程集成优化,预约业务量每日约为以往的1.5倍。
“请问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您的材料准备齐全了吗?”大厅工作人员统一着装、热情相迎,开放式的场景让办事企业、群众感受到宾至如归的贴心服务。在升级版的政务服务自助一体机前,陈女士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扫描了身份证,再对准摄像头拍张照,便快速查到了社保缴费记录、常州的房产信息等。据悉,这台设备可在线查询65个事项,19个事项可自助申报,满足办事群众的不同需要,免去了以往长时间取号排队的烦恼。
“这一体机是真的方便,才一分钟,我想要的资料就全部打印出来了。”陈女士欣喜地说,“你看,这就是我刚打印出来的房产证明!”近年来,市行政审批局着力在硬件配置上下功夫,配备多台“能办事、善办事”的政务自助终端,先后新增营业执照自助打印机、不动产档案查询机、无声叫号排队取号机、“好差评”评价平板、政务服务一体机等设备,切实增强了群众的满意度,大大释放了行政审批的新活力。
硬件提升还要配套细致入微的“软件服务”以加持。去年8月,24小时自助办事服务区正式对外开放,实现了从8小时向全天候服务的跨越,填补了办公时间外的服务盲点;项目代办服务为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安排专人“一对一”代办,形成“一条龙”服务;公安窗口在常州地区率先推出“不午休”服务,周六照常上班,解决了上班族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不便。
“先申报”变“先审批”
“提质增效”是效能革命的关键词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难,是企业绕不开的一道坎。曾几何时,从立项到开工,行政审批层级多、环节多、事项多,被企业家们形象地称为“万里长征”。十余年来,针对行政审批流程繁琐、效率低下问题,我市开始了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全面打通审批关卡、突破证明“围城”、减少公章“旅行”,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钱女士是溧阳航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不久前,她在政务大厅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行政审批窗口递交了用地手续审批材料。工作人员实施“一手完善材料,一手受理审核”的工作模式——模拟审批,充分利用了等待时间,平均为投资项目减少审批用时30天。
“以前,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要跑发改、环保、自然资源、住建等多个部门,而且厂房土地转让手续条件较多,耗时较长,没有一年时间根本就办不下来。如今,在一个窗口递交材料,一个月不到就办好了,这样的办事效率让我发自内心地感谢!”钱女士感激地说道。
钱女士的经历是全市办事群众乐享“效能革命”带来的优质和便捷服务的一个缩影。2017年,江苏省提出“3550”放管服改革目标,即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交易、施工许可证领取分别在3、5、50个工作日内办结。在此基础上,我市进一步提出“2330”目标。依托政务服务“一张网”,提升不见面审批服务水平;深化“多联合一”工作机制,项目审批“串联”变“并联”;推动流程优化再造,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针对群众的抵押和办证合并登记,2小时出证……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市行政审批局打出了招招制胜的“连环拳”,实现了从“3550”到“2330”的跨越,并向“1230”的新目标迈进。
今年,我市还推出“一件事”改革,通过“五减一优”,即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费用、减跑腿次数的方式,共确定了12个市场准入领域“一件事”、4个投资建设领域“一件事”和30个民生领域“一件事”改革目录,建立了基本工作统筹机制,不断深化事项梳理和指南编制,通过线下设立“一件事”服务专窗,线上开发建设“一件事”受理审批平台和民生类小程序,打造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立体政务服务体系。
对企业来说,效率是效益,更是竞争力。不断刷新的数字和速度正在撬起更多有志者的创业热情。今年以来,市行政审批局办件量约18.6万件,各级政务大厅办件量约96.8万件。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改革的精辟论述。在溧阳,这场行政“效能革命”还在持续发酵,它让政府职员的服务理念产生了巨变,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便捷,更为溧阳高质量发展凝聚了磅礴之力。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