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提时,常听家乡的老人说,上沛埠有“三座大山”:芳山、芝山、曹山。住在山里的人家靠山吃山,春天挖竹笋,夏天捡地衣,秋天扒松毛,冬天编草帽。日子过得舒服自在,生活却是很清贫的。
大山深处的石头寨,还在曹山的另一边,那儿住着我嫡亲的姨娘。小时候,孩子们最盼望的事情是过大年,不仅有许多期盼已久的美食可以吃,还有崭新的衣服可以穿。然而于我,过年最害怕的就是去山里面给大姨家拜年。父亲骑个老式自行车,我坐在后面的书包架子上,一路缓慢前行。落雨下雪后,山间原本就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上,烂泥浆水混合在了一起,变得湿滑难走。一大块、一大块的黄泥巴粘贴在自行车轱辘上、挡水板里面。稀泥混着枯枝败叶牢牢地粘在脚底板下,厚厚的一层。想继续前行,却又举步维艰,父子俩推着自行车站在山冈上进退两难,欲哭无泪。
过法司塘、穿鸡笼坝,走一段,歇一段,铲一下烂泥叹一口气。道阻且长,十几里山路,硬是走到了中午。曹山上有个庙,听老人们说里面供奉着曹山娘娘,保佑着一方土地。那时我心里就想着,曹山娘娘要是施个法该多好啊,让这崎岖的山路变得平整些,我们好快些走!
后来没有过多久,山路果然变了样子,石子、黄土路面被水泥路面给替代了。但路面不宽,也就够一辆拖拉机行进。两车相汇最是尴尬,任你驾驶技术再好,也过不去。驾驶员在前面开,站在拖拉机上面的人就多了一个任务:监视路况。远远地看到对面也有拖拉机驶来,就大声喊着司机在田埂上停住,礼让对方先行过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村子与村子之间,有些地方也还是土路,但是明显好走了许多。路面平整了,山里人出来交流的次数也比以前频繁了,慢慢有了去曹山踏青游玩的人。
前些年,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曹山为中心,辐射范围涵盖了周围的乡村,变化真是日新月异。山里人家陆续告别了破旧矮小的老房子,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楼。活动广场建在了村子口,平整的柏油马路穿村过巷,通到了家门口。
365公里的“溧阳1号公路”宛若是将天上的彩虹摘了下来,变成“红黄蓝”三色的丝线镶嵌在了一条黑色的玉腰带上,在溧阳的绿水青山间蜿蜒盘绕。她将各个风景、大小乡村穿点成线,连成一片。古老的曹山也被激活,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以前我们怕去的曹山,现在成了网红地。民宿开进了深山里,一批批慕名而来的游客一年更比一年多。
国庆长假期间,大姨在视频里告诉我们,山上的板栗熟了。孩子们嚷嚷着要去山里玩,于是欣欣然载上父母,带上孩子自驾出游。再去曹山,随心所欲,沿途的风景一览无余。再不用担心会有黄泥巴沾染鞋底,也不用害怕两车相会路难行了。
车行在彩虹路上,我故意开得很慢,但这个慢却是与三十年前的慢,性质截然不同。这个慢,是慢生活,轻心情,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是陌上花开缓缓归。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