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穿越溧阳千古缤纷文化

—— 《文化1号》序

□ 王小锡

2020-04-17   阅读数:2498   本文字数:4315  

真没有想到,环绕家乡境内、红黄蓝三色组成的365公里“溧阳1号公路”,以其靓丽的彩虹身影及其文字符号登上了中央电视台,跃上了“和谐号”高铁列车,并以网红身份游历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一夜成名且名扬五湖四海。

“溧阳1号公路”靠颜值“吸睛”,但更因其深刻的精神内涵及特有的“濑水品质”展示着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朱红新主编的《文化1号——溧阳1号公路文脉探源》(以下简称《文化1号》)一书,从文化视角诠释,以致让人有百闻不如一见的冲动。

从《文化1号》可见“溧阳1号公路”沿线的源远流长的文脉,故“溧阳1号公路”串联着溧阳诸多特色文化和悠久历史。走一趟“溧阳1号公路”,必将全面、深刻领略溧阳文化的久远、深沉、独特与精美。在此,拾零于《文化1号》及其他,便可窥见一斑。

 

一、古韵深厚的亮色文化

 

途经“溧阳1号公路”之别桥、竹箦、上兴一带,有着众多大大小小的土墩墓群。考古专家称,土墩墓中出土的印纹硬陶就如同一把“钥匙”,帮助人们打开我国原始社会到秦汉以前的文化史大门。

滥觞于6000多年前、现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傩文化)之乡”的溧阳社渚的傩舞,成为每年正月初八社渚傩文化艺术节的重头戏,形成一道亮丽的不可多得的民俗风景线。

在湖北省江陵望山出土的距今有2400多年的刻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字铭文的宝剑,也许就是在溧阳旧时名胜之一的石屋山欧冶子铸剑场锻造。据南宋景定《建康志》记载,“石屋山在溧阳县南六十里,高三丈,周回一百步,山西有铸剑坑。旧志云:吴王使欧冶子铸剑于此”。《越绝书》中记载,欧冶子为越王铸造大刑(剑)三,小刑(剑)二,五把宝剑皆有名称,分别为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厥。这样看来,溧阳也是古代冷兵器之乡。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读书台要数蔡邕读书台,据后汉《蔡邕传》记载,蔡邕曾经读书于此。蔡邕作为制作“焦尾琴”的一代音乐宗师,一生著作颇丰,其《蔡中郎集》就收录文章400多篇,这与他博览群书不无关系。今天尚存的读书台遗址,当是人们好读书、读好书的重要启迪处。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淳化阁帖》,开创了皇家刻帖的先例,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现今珍藏刻石三套,其中一套就在溧阳。看来,溧阳成为少儿书法之乡还是有着历史渊源的。

制作虎头鞋是溧阳民间世代相传的习俗,今天在“溧阳1号公路”沿线随时可见。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上记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故,虎头鞋在人们心目中具有驱邪的能量,人们拥有之,至少在心理上是个有益的安慰。

至于《文化1号》中其他“神墩遗址”“秦堂山遗址”“春秋鸡蛋”“东乡埭头”“汉铜镜”“西晋青瓷”“唐石井栏”“泓口丝弦”“别桥荷灯”“洋渚圣旨锣鼓”“太平锣鼓”“史侯祠”等古文化,均可在“溧阳1号公路”沿线及溧阳市博物馆找寻其踪影,发现其独特的亮点和特色。

 

二、神功奇观的自然文化

 

我曾在我的《溧阳之歌》中写道,在溧阳,翘首尽诗情,举目皆画意,溧阳的自然文化可谓美不胜收。

生活在4500万年前的中华曙猿化石的发现,标志着人类起源之谜被解开,这把钥匙就在溧阳上黄水母山。正如曾主持发掘过北京猿人化石的贾兰坡先生所言,其发现“可与周口店北京人的发现媲美”,它说明了“高级灵长类起源于亚洲,填补了其在起源上的空白”(法国《科学与生活》)。

梅岭玉作为溧阳独有的矿石,是良渚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说明溧阳是良渚文明不可忽视的起源地。据说梅岭玉有着镇宅护身的能量,在光的照耀下,玉体透着淡绿色的荧光,在使人感到极为养眼的同时,似乎也折射出一种让人可以多视角遐想的“神秘”信号。

“溧阳1号公路”沿线的天目湖、白龙寺、神女湖、观莲桥、大石山,以及方里村、瓦屋山宝藏禅寺、戴埠老街、帐墓村、沙涨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浑然一体,寄托着祖先和当代溧阳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信义感恩贞节至上的仁德文化

 

溧阳被世人称为“信义之都”“感恩之城”。

信义之典故,当属“贞女信义”。伍子胥乞食的故事,在溧阳乃至中华大地,妇孺皆知。伍子胥从楚国逃至溧阳,不管是渔夫帮助其渡江拒收价值百金宝剑、掀翻渔船自刎于江水之中以表守口之诚,还是江边浣纱史贞女供其浆纱之糊而后投江自尽,以表“明无泄也”,都说明溧阳人推崇信义,视信义如生命。

被称为中华第一诗的《游子吟》,是颂扬母爱的动人之笔。“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何尝不是溧阳人崇尚感恩的经典诉说?

信义、感恩是溧阳人为人处世的传统精神境界,细细品味有其创造性转换的时代价值,故,溧阳人十分乐意接受“信义之都”“感恩之城”的美称。

 

四、名人雅士的倜傥文化

 

“溧阳1号公路”沿线的风景名胜,自古就是名人雅士光顾或栖息之地。

秉性耿直、不畏权贵的李白,在云游八方过程中,三到溧阳,留下了《游溧阳登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猛虎行》《戏赠郑溧阳》等十余首诗篇。“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煞人”“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等诗句,凸显了李白潇洒、重友之情怀。

作为溧阳县尉的孟郊,《游子吟》表现了他的感恩品德。然而,当进士及第时,他还写下了自己超俗的另一面:“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他人生失落时也会骑毛驴游四方,饮酒作诗,消磨时光。故,孟郊是官员,更是“自在”之雅士。

在溧阳土生土长且妇孺皆知的马一龙,是位大俗大雅的历史人物。他的爱打抱不平、喜欢捉弄人等是其俗,他的《玉华子游艺集》、独树一帜的书法等是其雅。更值得称道的是,先前马一龙科举屡试不第,而后不易考中进士,他却“恳乞天恩”,赐归尽孝侍母,演绎了一段千古流芳佳话。而且,马一龙也有着“花前举酒邀明月,台上吹箫引紫鸾”的性情。所以,用“自我”“不拘”形容马一龙应该是比较妥帖的。

溧阳历史上科举考试状元马世俊,“廷试对策,他竟然教导清帝‘王者天下为家’,不分满汉。见了宰相长揖不拜,中了状元‘独捧宫袍’,徒步归寓”,还诗言“自愧才疏欲避名”(见邓超《濑水钩沉》)。其实,中状元前的马世俊,尽管屡试不第,但十分自信于自己的诗文,并坚信“子虽不第,诗必传”。这是体现在马世俊身上的主见分明、举止随心的一种古代文人品性。

因诗遭贬返乡的宋臣熙,不仅没有压抑和堕落,反而轻松自在,买舟迂道,携一家老小,周游风景名胜,并一路诗游,好不惬意。

溧阳自古多名士,风流倜傥之名人雅士也是举不胜举,构成了溧阳古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稀鲜隽美的馔食文化

 

我曾在我的《溧阳赋》中说:“夫其美馔也,佳饮名肴纷陈,色香味形齐全。瓜果栗茶,依山傍水,雨露润兮,香淳甘甜。溧阳白芹,晶莹似玉,爽脆嫩兮,蔬林绝观。周城火锅,溧阳扎肝,饪哲范兮,腻弱肥鲜。南烛乌饭,紫晶剔透,补精益气兮,固本驻颜。砂锅鱼头,琼浆玉液,稀鲜隽美兮,味甲昊餐。美味佳肴,难以缕述也。”

溧阳是美食之乡,荤素均有自己的特色菜肴。馔食文化不只在于食材的特色地产和烹饪佐料的搭配,更在于其辩证的精神文化内涵。正宗“天目湖砂锅鱼头”注重“以食客为本”,鱼和水一定来自于天目湖,食料真实可靠。同时,佐料的品种及其数量的适度与均衡,一定是依据本地域食客们的生活习惯和适度的串味效果,否则就谈不上地方特色佳肴。至于上桌时要不要加香菜、胡椒粉之类的调料,又得临时征求食客意见,否则就不能真正体现食客为上。这些烹饪和服务的精神文化内涵,使得“天目湖砂锅鱼头”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名肴,让人有“不到天目湖是憾事,到了天目湖不吃砂锅鱼头更遗憾”的念头。

又如“溧阳扎肝”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美食,是逢年过节、亲朋往来的大菜。而这道特色菜肴,讲究的是荤(猪肝、猪小肠、五花肉)素(油豆腐、笋干)搭配均衡。经过加工,该菜肴乃多种食材协调一体,既捆为一团,又各自独立;既肥而不腻,又香、鲜分明,口感俱佳。扎肝的另一种文化解释与溧阳方言和人们的祈求相关,即扎肝之“扎”与“着”是谐音,扎肝之“肝”与“官”是谐音,即扎肝意味“着官”。换句话说,吃了扎肝好做官,能升官。尽管这是俗说,但也反映了溧阳人依托饮食表达的一种人生愿望。

再如,溧阳丘陵地带生长的雁来蕈,是我在中央电视台为家乡代言的素肴珍品。因为雁来蕈在秋季大雁归来时节生长,故取名雁来蕈。雁来蕈又名三九菇、桃花菌、茅草蕈。雁来蕈具有细嫩鲜美、清香可口的食感,有着与山参比肩的食用效果。雁来蕈生长于农历三月和九月,这正是需要滋补养身的好时节,故雁来蕈是“雪中送炭”“金秋送补”,适时适当,是伦理物语的最好注解。

舌尖上的溧阳文化满餐桌,沿“溧阳1号公路”慢慢品尝,将会领略溧阳馔食文化的美妙与精深。

 

六、聪颖理性的智慧文化

 

我时常听到外地人用赞美的口吻说“溧阳人聪明”。我要补充说的是,溧阳人自古以来就以聪颖理性见长,以上谈到的古今文化都展示了溧阳人的智慧,这里说的是溧阳人在智慧文化中凸显的机灵、睿智和深邃。

溧阳是中国四大古琴之一——焦尾琴的故乡,而焦尾琴是音乐家兼琴师蔡邕的机灵、颖悟之作。相传蔡邕居住在溧阳观山时,有一天,听到灶膛里烧的柴禾有裂帛之声,且声音清脆,觉得这柴禾非同一般,便赶紧上前将木头取出,见是一段桐树,是难得的器乐之材,而后把它制成古琴,声音果然不同凡响。因该琴尾部已烧焦,故得名“焦尾琴”。可以说,没有蔡邕的机灵与颖悟,就没有溧阳的焦尾琴故里之称。

溧阳大“同”小“同”方里村的形成,是先人睿智机巧之杰作。方里之名源于方塘,先有塘后有村。方塘的前身属于沙涨荡,边缘四周多沼泽,沼泽地上芦苇丛生。当地居民就着地形地势,建成了东、南、西、北、中五塘,五塘环绕相接,形成两座方形岛屿,一座叫竹墩,无人居住,另一座就是里方,周围四面环水,只有一条坝埂与外面相连通,这就是方里之形如大“同”之字。里方还有块三面环水的陆地,便是大“同”套形如小“同”之字。实地考察便将身临其境,感叹先人的睿智与机巧。

天目湖的前世今生足以说明当代溧阳人的深邃与勤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南山涧沟造成的涸灾与洪难交替出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溧阳人硬是靠远见卓识和艰苦奋斗,修筑成了造福四方的沙河和大溪两座水库。改革开放以来,依靠时代发展新理念,溧阳人将水库改造成了举世闻名的集蓄水与游览于一体的山清水秀、四季如画的天目湖。这真是,智慧是经济社会建设之魂、发展之根。

当然,自古以来,溧阳人的聪颖理性还造就了与人相处之宽厚不容恶、包容不护短、随和不合污、机灵不憨拙、节俭不吝啬、坚毅不莽撞等兼具南方人和北方人秉性的典型品行。

由是观之,要问溧阳文化的前世今生,建议读一读《文化1号》,深度走一走“溧阳1号公路”。我家乡大溧阳欢迎各位读者和朋友的光临!

是为序。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