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安荣
记忆犹如一条河流,流淌不尽的是感恩——阳光下读完《记忆的河流》,我脑海里跳出这两句话。我觉得眼前的色彩仿佛裹着阳光旋转、分割,缓缓融入大自然缤纷的景象,正合我的阅读心境。
散文作家周玉凤立足脚下,写她熟悉的家乡,写溧阳一片文化氛围浓厚的灵秀之地,写她亲近的人和事。我读过她的人物传记《母亲是一本书》,书中的母亲形象至今在脑海里鲜活饱满,回味其中的片段,依然能找到如初的新鲜和激动。我读过许多写母亲的文章,却没有读过像周玉凤这样写母亲的,她把一个母亲表现得血肉丰满,还原于平凡,还原于真实。再读她的散文集《记忆的河流》,我蓦然发现周玉凤始终在寻找,在漫漫的人生长河中发现,不断搜索昨天的记忆碎片,力图找回出发地的那份真实的情感,并用朴实纯净的语言表述出来。
《记忆的河流》是以生命的故乡和生活的故乡为基地,以不断变化的经济、文化状态为背景,贴着时代风云变幻的现场,贴着旧时乡间人物的心跳和气息,贴着时光流逝的脉搏以及作家自己的呼吸,周玉凤写出了大地的五彩斑斓,写出了各式人物的心灵颤动,写出了故乡舞台上的物质和精神的演变,而所有的叙述都扭结在“感恩”这一主题上。“感恩”是一根线,把许多记忆的“珠子”串联在一起,因而显得内核不乱,分散中有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她以“多味童年”“青葱岁月”“风雨兼程”“桃李芬芳”“多彩生活”“文学路上”“至爱亲情”几个部分组成板块式结构,每一部分中又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沿着“感恩”这条线伸展。例如《怀念张奶奶》《汪叔叔》《借钱》《代课八年》等篇章,字里行间尽情释放着感恩之情,也悄悄散发着人间弥足珍贵的精神温暖。那些老风景、老人物、老事情,犹如被拂去岁月的尘埃,在眼前依然光华闪亮;那些老事情、老故事,就像一坛家乡的老酒,飘溢着幽幽的芳香。周玉凤用文学的眼光对记忆中的人和事一一梳理、分辨,在时光的四季轮回,花开花落中,在与故乡人物的深度接触中,在世事沉浮的回响声中,整理出有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的东西,感动着自己,感动着亲友,也感动着读者。
或许,周玉凤的感恩表达仅仅是一种“乡村记录”,缺乏震撼的大气与宽度,然而她的表达始终如溪流潺潺涌动,直白而平缓,直抵人心。她摒弃华丽的装饰,不用煽情而造势,她坚持自己的写作定势,显示出一位乡村作家的真诚态度。
读《记忆的河流》,我觉得温暖而湿润。虽然有的人,有的事,距现在遥远了,但依然能感受到一份真实和亲切的存在,甚至感受到旧时的一种气息。“我跟小朋友团结友爱,我们一起挖野菜,一起剐树皮,一起坐船,一起摸秋……珍、凤儿、珠珠是我亲密无间的同学”,童年的多味,童年的天真烂漫,落到纸上是满满的念想,还有淡淡的惆怅和感伤。走出校门,走进青葱岁月,遇到种种的不适与尴尬,尝到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然而她并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责备求全以至辛辣地抨击,周玉凤用宽容的心态去观察和理解社会,体谅别人,笔下的人心之善、之友好、之纯洁得到了体现。她写出了人生的美丽和乐观,虽然有微微风波,也是短暂一时;虽然有小小的忧愁,也是在欢乐之后。
周玉凤用多彩的篇章,感恩生活,可以说《记忆的河流》体现了温度、适度、大度,情感的处理、事理的分析和辨别、人物的评判与褒贬,作者拿捏得准确而真实,写出了美好的追溯和向往。正如她在后记中表达的:“我的每一步成长,跟父母的教育影响与爱心奉献是分不开的……丈夫和女儿同样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衷心地感谢,在我生命中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记忆的河流》,流动的是记忆之水,感恩之水,水的绵柔与晶亮,水的形状就是爱的形状。从另一个侧面看,《记忆的河流》是爱的呼唤,呼唤人人彼此尊重,互相帮助。老子《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记忆的河流》有水的坚韧,有水的柔性。在《记忆的河流》中漂流,能够享受到沉浸在感恩之水中的精神复活,能够产生在感恩的河流中畅游的精神欢乐。感恩之河宽阔,感恩之水不断流淌。在《记忆的河流》里,周玉凤把感恩与亲情之爱、自然之爱、人间大爱溶为一体,不能分开了。
面对物欲膨胀,恩情脆弱,容易被折断和遗忘的世俗,周玉凤尽情抒发感恩之情,表达感恩之主张。《记忆的河流》,是她重凝大地的一脉深情,是她回望岁月的真诚唱晚。“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感恩,厚重的传统文化,将成为绵绵不断的千年吟唱!
读完《记忆的河流》,我相信读者朋友会和我产生同样的感觉,发现我们遗忘了点什么。我们会唤醒一些沉睡的记忆,去寻找旧梦遗痕;我们会发现这些记忆同样阳光明媚,惠风和畅……一本散文集能产生这样的美学意义和阅读价值,周玉凤还有什么遗憾呢?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