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林:诸艺融通翰墨香

2017-05-22   阅读数:2987   本文字数:757  

 

(王菁/文 史茵杰/摄) 他执一支毛笔,写了近50年书法,运笔苍劲、用墨有神;他持一方石头,刻了1万方印章,气韵连贯、巧具匠心。

出身书画家庭的王建林,自幼就耳濡目染受着书法的熏陶,“父亲告诫我,无论今后从事什么行业,一定要把字写好。我小时候的作文都是拿毛笔写的。”当记者询问他“大肚堂主”的称号时,他笑着打趣说:“我从小肚子就比较大,里头全是‘吃’的墨水。”

任职我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国画院副院长的王建林从不端架子,甚至一句“大师”都让他有些许不自在。“不管有多大名气,做人都要低调些、和善些,永远谦虚。”这样一位事事讲求低调的书画大师,在知天命的年纪里辞去了自来水公司的工作,50多岁背着书包到中国美术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攻读书法和篆刻专业。后来,他依着这个经历给自己取字“水草”,一棵坚韧、有目标、有方向的草。“我很感谢家人,他们没有因为这看似疯狂的举动埋怨我,而是做我坚强的后盾,支持、鼓励我去追寻梦想。”王建林说。

在他的工作室里整齐地堆放着书法作品,其中一张“吃茶去”颇为有趣。王建林说,他2012年结识宜兴八面来风堂堂主笑阳,八面来风堂享誉江南,是一家致力于推动文人紫砂、文人陶艺及文人书画的民间文化艺术沙龙。受此启发,他开始拿着画笔、刻刀在各式各样的茶壶上创作,“最多的一次是在一把壶上写了百来个字,拿着毛笔写了半个小时。”

在采访中,王建林向记者展示了他为“溧阳百景”篆刻的印章,章章都别具一格,书法篆刻功底可见一斑。“篆刻对书法很有帮助,篆刻能消化书法体现不出的精气神。我经常说的,篆刻家也是书法家,但书法家是不能称为篆刻家的。”

如今,年过花甲的王建林在小区里拾掇几间车库,开起了书画艺术工作室,每逢周末就有不少孩子向他讨教,满屋子的墨香让王建林很是欣慰,“年纪大了很喜欢和小孩子玩,很多时候的创作灵感都是受到他们的启发。”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