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际:仗义疏财抗倭寇

□ 史福保

2016-07-25   阅读数:1823   本文字数:2862  

溧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代名士灿若群星,他们的智慧之光曾经穿越世纪的天空,光华闪烁。溧阳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给了他们滋养和灵气,构筑了溧阳历史文化俊采星驰的华章。我们从史料典籍中寻找到清代以前(含清代)六十多位“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经广泛征求各界意见、拾遗补阙后,由热心研究溧阳文化的作者沿着历史名人的足迹寻幽探微,再现他们在溧阳留下的千古事、旷世缘。一家之言,难以周详,欢迎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史际(1495—1571年),字恭甫,号玉阳,明代中期溧阳夏庄村人。东汉溧阳侯史崇第46世孙,明代光禄寺少卿史后之子。

史际早年丧母,由继母徐氏抚养成人。年少时就师从王守仁、湛若水两位明代中期的理学大师。王守仁主“心”说,强调“致良知”,湛若水认为“随处体认天理”。史际深受他们二人的影响,而且把他们的观点融汇在一起,认为要“知良知为行”,言行一致,“即知即行”,知而有行。从此他学业大进,决心报效国家。明嘉靖乙酉(1525年),史际参加了应天乡试,以实现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结果考了个第十三名,得中举人。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年),他又参加会试,得中进士,被授予礼部精膳司主事,旋即调主客司改吏部稽勋文选司主事。

由于史际抱着报效国家,报效社会之志,所以工作勤奋,而且为人谦恭谨慎,举止儒雅。早年又熟读经书,满腹经纶,深受同僚的推崇和上司的爱护,所以在礼、吏两部都赢得一片赞誉,每次考核他都列优等。这时正值皇太子朱载的年龄渐长,需要选择一些饱学之士充实主管东宫事务的詹事府。于是史际被推举为詹事府右春坊的清纪郎兼翰林院侍书。这虽然是两个从八品和正九品的小吏,可整天能与东宫太子在一起,接近皇室,其政治地位很高。就如同明朝的大学士一样,其级别只有不算高的五品,可他们能帮助皇帝批阅奏折,经常与皇帝、宰相在一起议论朝政。所以有许多人设法钻营贿赂,谋求詹事府左右春坊的清纪郎和翰林院侍书职务而不得,从而引起一些人对史际的妒忌。以致于不断有人散布流言蜚语,对他造谣中伤,最后终于导致了史际的落职。

史际被免职回家后,他寻思,自己之前还说不上高官厚禄,只是俸禄稍稍增加了一些,就已经遭人妒忌了。莫若如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那样,彻底抛弃仕途,利用自己庞大的家赀,直接报效社会。于是他便离家,来到宜兴阳羡山中建造庐舍,“重堂曲阁,高廊四注,杳渺如列仙之宫”。一则将祖母王氏、继母徐氏迎养其间,既尽孝心,同时自己也深居简出以“致良知”。有时也可驾一叶扁舟泛于太湖之上,追寻范蠡的足迹。其时海内士子、学者纷纷慕名前来,大家一起讨论学术,交流心得,大有古平原君、孟尝君之遗风。史际此时虽不问朝政,但还依然眷念着皇帝的恩德。嘉靖帝闻知十分感动,即为其庐舍题额“玉潭仙院”。

明嘉靖二十三至二十五年,即甲辰、乙巳、丙午三年(1544—1546年),宜兴、溧阳连续旱灾,史际毅然计口赈灾,先后捐出粮食上万石。次年宜兴知县开挖河道,他又运去大米五百石。当灾荒最严重的时候,他还亲自驾船载粮,沿途施救孤弱饥民,从而救活了许多老弱妇孺。溧阳县城西北十里许有一沙涨荡,非旱即涝,连年灾荒。史际向知县提出实行工赈,即用粮食换取民力,将这片荒地开垦出来,种上粮食,以备他年赈灾之用。得到同意后,他即组织人力向四周350丈地,建造内外道堤。堤内低洼之处深挖为堰池,稍高处则平整为农田。外堤以挡外来洪水,内堤堰池用于淡水养殖,池内之水还可以用来灌溉。史际又出资组织民工,以每工每天米二升、银一分、柴草一束为工钱。民工还可以将一半的米换成大麦或其他杂粮,这样一个民工便能养活另外老弱两人,实际养活了一家。因此吸引了许多民工前来就雇,结果仅用了八个月时间,开辟了400余亩良田。这些良田每年可产粮1000余石,外堤深水池之水可灌溉4000余亩农田。这为以后的赈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人们就将这片渰田称之为“救荒渰”。后来应天巡抚周公欲建社仓以赈灾荒,史际积极支持,首先捐出3000金以作建造经费。海瑞任应天巡抚时,为了防止水涝,欲疏浚淞江,又捐谷2万石,并插上红旗送至工地。史际这一生,光捐赈粮食就不下5万石。

史氏在溧阳乃一大宗族,人口众多。为培养族中贫穷子弟,史际捐金重建明伦堂,并捐出良田200亩作为学田。又捐金数千,建嘉义、新泉两所书院,以助四方游学之士。为此溧阳县令在学舍为史际建“生祠”,以报其功德。

明嘉靖三十三、三十四年(1554—1555年)间,爆发了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事件。倭寇在一些汉奸的引导下,在沿海各省到处烧杀掳掠。朝廷虽然派遣大批官兵进行了严厉清剿,然而倭寇往往分散成小股,到处乱窜,官兵只得忙于应付。史际为了捍卫国家和民众利益,一方面捐米5000石助饷,支持官军清剿倭寇。同时出赀千金,组织乡兵进行训练,配合官军,自行抗倭。他在太湖西洞庭山拦击,倭寇败逃。不久,倭寇又侵犯应天府(南京城),未能得逞,乃向东南攻破溧水县城。倭寇沿途抢劫到达溧阳时,史际即率领乡兵敢死队在旧县迎头赶上,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倭寇不敌,且战且退,史际紧追不舍,一直追到太湖边,终于全歼这股倭寇。应天巡抚将史际不仅捐米助饷,支持官军清剿倭寇,还自己出赀训练乡兵抗倭的爱国义举奏报朝廷。嘉靖帝褒奖史际“忠义可嘉”,并起用提升史际为尚宝司卿,正五品官加四品服饰,以资鼓励。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年),浙江巡抚胡宗宪率官兵云集平湖清剿倭寇,长时间不能取胜。史际得到消息后,即刻率领数千家丁乡兵开赴平湖,与官兵合力清剿倭寇。史际与各将领讨论清剿策略时指出:“倭寇从日本远道而来,对于东南各省的地形并不熟悉,主要依靠内地汉奸,只要清除了内地汉奸,倭寇就失去了耳目,等于睁眼瞎了。而倭寇在平湖的最大汉奸乃是徐海,我们只要拔除这颗钉子,就等于捣毁了倭寇的巢穴,到时必能一举成功。”胡宗宪与众将领一致赞同。

史际此时已侦察到徐海正在平湖某地,为此他向胡宗宪提议,溧阳乡兵与官军分头合作,史际率溧阳乡兵剿灭徐海,胡宗宪率各将领与官兵包围聚歼倭寇主力。史际在捣毁徐海巢穴后,紧追不舍,徐海逃至海边,投海自杀。同时胡宗宪率领的众官兵也集中歼灭了倭寇主力,最终取得了抗倭战争的全面胜利。有人说,这一战史际之功,为一时之最。嘉靖帝得知消息后,又升史际为太仆寺少卿,并准予一子荫袭锦衣卫百户,任锦衣卫指挥佥事。

史际功成不居,告老回乡,继续经营其父史后修筑的夏庄“归得园”和城内“沧屿园”,享受亭园山水的乐趣。晚年的史际,仍然不忘关心史氏家族事业。他曾经络续访搜四十余年族谱资料,考证溧阳史氏分迁情况,希望能汇编成史氏大同谱,最终未能完成。隆庆戊辰(1568年),史际主持续修溧阳埭夏支史氏宗谱,并作重修《庆传录》序。

史际于隆庆辛未(1571年),终老于家中,享年77岁。丁丑年从祀乡贤祠及史侯祠正殿右穆。其子史继书,以荫官累迁至堂上佥书管事。辞职回乡后,曾捐助祠田540余亩,并拿出钱粮赈荒。在明万历朝又为抗倭捐赀,并率众前往耕种直沽沿海一带田地。由于劳累过度,死于京城住宅。子史致爵袭职,累迁至指挥使;另一子史致荫,任文华殿中书舍人,出为广西布政司理问,改昭平知县。他们一家的义行,在当时是极有名的。

明军抗倭图

宜兴阳羡山玉女潭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