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芮卫平
寻找记忆深处的故乡,踏上情牵意绕的故土。久别家乡的人,思念故乡尤甚。人人都说家乡美,最美莫过家乡情。身在海外的游子,称中国为故乡;身在他乡的驿客,称祖籍地或出生地为故乡;而我们的姓氏宗族根源地,更是我们精神的“故乡”,一脉相承,血融情深,撰写此文,追根溯源。
走进中华溧阳芮氏宗祠,祠堂布局博大恢宏,气势庄严威武。室内厅堂高大,彩绘雕梁画栋,直径达六十公分的柳桉圆木柱,让人叹为观止,震憾不止。正室上方悬挂着江南芮氏一世祖奉政大夫毓公和兴郡夫人高氏的画像,一副楹联伴画像两侧,画像下面的神台,供奉着历祖历宗灵牌,画像正上方大梁挂着“三晋右族”匾额。祠堂两侧侧房,毓公八子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画像和灵牌,分列左右上方贡奉;神台前方有长方形的贡台,贡台上有祭祀贡品和二支红通通的高烛;贡台前有一圆形石材香炉,香火旺盛!室内木雕彩绘栩栩如生;四周墙上挂了不少近代政要、社会名流和德高望重的贤人志士为芮氏宗祠书写的祝贺话语和题词匾额,可谓是“正德兴业,家风蔚然。”
最近,宜兴市官林镇的芮氏宗亲来溧阳芮氏宗祠拜祭先祖。我心中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一句话:我心安处是故乡。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礼仪中重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以是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溧阳芮氏宗祠现在已经成为全国芮氏宗亲寻根问祖的故地,祭祀对祖先的孝思和情感的缅怀,告诫后人饮水思源,修身齐家,孝道为先。
芮氏宗祠旁是远近闻名的飞来禅寺。飞来寺坐落在前马村西街口,距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的水西村三里。它坐北向南,背靠连绵起伏的茅山余脉,前有广阔的平原河川辉映。飞来寺始建于汉,至清咸丰年间,寺院全毁。民国17年(1928)再建观音殿。“文化大革命”中寺屋又遭全毁。飞来寺因石而名,原名天竺院,寺内有一块“飞来石”,系一块陨石,现为溧阳市保护文物。石色青黑,光滑细腻。石面有石筋,色白如玉,每逢风雨,石纹隐隐约约地显出形似梅枝,故志书称“月梅古石”。该石一直置于飞来寺“天王殿”佛像神台前,原山门上有一门联云:“一石飞来留圣迹,五村耆老答神麻”,道明了飞来石的由来因缘。2003年5月,经溧阳市人民政府批准重建,台胞宋和春先生(原籍前马镇花培嘴村人)先后投资80余万元,新建天王殿、观音殿以及僧房、斋堂等30余间,并迎请供奉释迦牟尼、观音、地藏、药师佛、阿弥陀佛、十八罗汉等10多尊佛像。民国27年(1938),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政治部分设宋巷里西街口时,飞来寺曾作为新四军的后方医院。同时,新四军和溧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飞来寺曾开办了飞来寺抗日小学。飞来寺为观音菩萨道场,每年有三次庙会,即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尤其是九月十九的庙会颇为隆重,香客达数千人。盛世丙申之时,飞来寺的“大雄宝殿”正在紧锣密鼓的新建之中。
江南小镇竹箦,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古风遗韵的洙汤村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它坐落在竹箦镇的东南,前马村向北三里之遥。据村里的老人说,南宋时期吕氏家族是从竹箦棠荫村迁徙而来,元末明初之时,缪氏家族从安徽怀定来此定居,从此吕、缪两姓和睦而居,繁衍生息。而今“吕氏宗祠”、“缪氏宗祠”在吕、缪后人的倡导下修建和新建,他们还续修了宗谱,每年清明都要设宴、祭祖、扫墓。陆笪村位于北山重镇竹箦的最北部,北面有神女湖畔的“丫髻山”和小九华山之称的“瓦屋山”,南面是低缓的平原。陆笪陆氏也是溧阳名门望族,欣闻陆氏家谱在漫长的岁月中续修传承,陆氏宗祠也正在兴建之中。
探访故乡的景点,其风格各异,特色鲜明,主题丰富的不同景观,加上竹箦镇境内的山水自然风光,已初步形成一个“景点集中区”,希望串联起来,抱团开发,振兴溧阳地方旅游产业,让故乡的明天更美好!
夕阳西下,回家是好!“家”是每个人的归程,也是每个人的依靠。而心中的故乡,是无时或忘的思念,是历久弥新的牵挂,是船舶回航时的港湾,是游子回家时的明灯。
芮氏祠堂内厅堂高大,雕梁画栋
芮氏一世祖芮毓所作诗文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