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的春节

2025-01-24   阅读数:279   本文字数:1060  

□ 黄苏桃

 

春节,这个对中华民族来说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浓的情感。古诗作为历史与文化的忠实记录者,为我们留存了许多古代春节的鲜活画面,让后人能穿越时空,感受那别样的节日魅力。

王安石的《元日》,堪称对春节的经典描绘。“爆竹声中一岁除。”短短七个字,就把春节热闹的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古代,爆竹是春节必不可少的元素,人们相信爆竹声能驱走邪祟,迎接新的一年。那噼里啪啦的声响,就像旧年与新年的交接礼,满是辞旧迎新的喜悦与期待。紧接着,“春风送暖入屠苏。”描绘出人们在暖和的春风里,畅快地喝着屠苏酒的场景。屠苏酒在古代被视作驱邪避瘟的仙酒,全家老小按长幼顺序依次饮用,寓意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旭日东升,阳光洒在千家万户,人们忙着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桃符是春联的前身,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两句诗,既展现了春节时家家户户的忙碌与欢乐,也传递出万象更新的蓬勃朝气。

在古代,春节也是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孟浩然在《田家元日》中写道:“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诗里描绘了大年初一,北斗星斗柄转向东方,新的一年开始的景象。尽管诗人年过四十还没出仕,心里担忧农事,但在春节,他和家人一起劳作,和耕父、牧童交谈,一起占卜新年气候,畅想着今年的丰收。诗中虽没直接描写春节的热闹场景,但字里行间满是浓浓的亲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春节带来的温暖与希望。

除了欢乐祥和,春节在古诗里也承载着游子的思乡之情。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就是典型:“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除夕,诗人独自漂泊在外,住在旅馆。没人问候,只有寒灯相伴。在这新旧交替的夜晚,诗人深切体会到自己与家乡的遥远距离。回首往事,心中满是凄凉悲伤;看看自己漂泊不定的处境,只能无奈苦笑。“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明天就是新春,可诗人的忧愁一点没减,岁月流逝和思乡的愁苦交织在一起,读起来让人心酸。这首诗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春节对游子来说,是难以言说的痛,也是深深的眷恋。

古诗里的春节,有热闹喜庆的爆竹声,有阖家团圆的温馨,也有游子思乡的愁绪。这些诗句,为我们还原了古代春节的风俗民情,也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珍视与传承。随着时间流逝,春节的形式或许有变化,但它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始终在古诗中延续,成为我们民族文化里珍贵无比的存在。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