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书自是缘

□ 红灯花

2018-04-16   阅读数:1037   本文字数:1191  

 

现在书信式微,缘于互联的方式很多、很快,但也很敷衍。

我们该庆幸处在一个信息交流迅捷多样的年代,而不像前人那样通联方式欠缺。前人的竹简尺素,鸿雁传书,似乎是异地互通的不二之选。由此也催生了一些文人有关书信的精句妙辞。如陆游的“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李煜的“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诸多此类的文字,不止是情感的迸溅,更是对信息传递之困难、漫长的一种无奈感叹。

记得我第一次写信是在小学四年级。目不识丁的母亲吩咐我写信给远在辽宁的舅舅,告诉他外婆病了,盼儿归顾。不久,便收到舅舅寄来的一只崭新的,我心仪已久的绿帆布军用书包。父母以为是我信写得好,舅舅特意奖励我的。只是过了一月有余,舅舅仍未回来。母亲叹怨之余,猜测舅舅定是厂里请不到假。大半年后,舅舅回乡过年,母亲提及此信,问舅舅为何久不回来,让生病的外婆期盼无果。舅舅一时懵怔,解释说信上没有说外婆身体有恙,信封里只有一张作文纸,上有一篇《我想要一个绿书包》的作文。舅舅收到信时,还高兴得拿给工友们看了,夸赞自己外甥的作文写得好。我现在想起此事仍然汗颜!那是我有生首次写信,在作文簿上折腾到半夜才安妥,兴奋得到天亮没合眼。早上起来,迷糊中将作文簿中一页旧作文纸撕下,误当作信件交给了父亲。父亲到镇上邮电所,买了信封,请人写上地址,浆糊一抹,邮票一贴,往邮筒一投,便完事了。结果,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其实,我们在感慨通讯短缺的时代时,也会发现在流逝的岁月里,倾心注情的一纸墨香,其实不乏温暖因子。

当年我和女友(现在的妻子)各处一方读书,书信成为唯一倾诉爱恋的方式。一次专业课上,我偷偷埋头写信,正思如泉涌之际,老师已悄然踱到了我桌旁,他顾不得我窘态难当,板脸拽过信纸默视片刻,继而捏着走回讲台,讲起了鸿雁传书的故事。我的信开头一句便是“喜迎鸿雁传书来”,这成了我这位实用美学课老师的话引子。他从苏武牧羊,讲到鸿雁脚系帛书传音讯;从王宝钏空房独守十八载,讲到裙布血字托雁传书于夫君薛平贵。阐述了前者对国家的忠心,后者对爱情的忠贞。这两则典故流传成千古佳话,也让鸿雁有了信使之誉。既而,老师又忘情地朗诵起几位古文人的诗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没想到我这位非中文和历史专业的老师,文学和历史知识竟如此的渊博。滔滔不绝、行云流水般的解读和诵吟,惊艳了课堂。下课后,老师将信纸交还了我,温和地对我说:恋爱、爱情是美好的,只是应该在课余挥墨寄情。我心中暗自庆幸自己遇上了好老师。

横平竖直的汉字,其实是鲜活的。当一张薄纸载上手书,阅者便能感受到书者的温度,喜怒哀乐、尘世万象尽在一纸墨韵之中。不妨偶尔放下手机,提笔于一纸素笺上落下你的心绪情愫,重温鸿雁传书之缘,也许至亲好友间的距离会拉得更近。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