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日报
2021-11-06   第四版:文学

谐音的地名

□ 王荣华

“猫狗大楼”,宝应人称其为关押小偷和地痞流氓的地方。“猫狗大楼”其实是“毛家大楼”的谐音词,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县看守所征用“毛家大楼”关押小偷和地痞流氓。宝应方言“毛家”、“猫狗”读音相同,人们又把对小偷和地痞流氓的厌恶之情融入其中,就把“毛家大楼”说成了谐音的“猫狗大楼”了。

地名是最稳定的方言土语,它蕴含着丰富的地名文化和民俗民情,而因谐音形成的地名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相关资料表明,宝应许多老地名都是源于谐音。今天,从这些谐音而来的地名中我们仍然可以品味到隐含其中的许多历史点滴和乡音掌故:

一些历史久远的古地名因得名缘由的消失而被后人谐音成另一个地名。县城的这几个巷名就是如此。

灯笼巷:原名登垄巷,古时由此巷可登上城北松冈高垄。后来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大,日渐消减的松冈也成了城区,人们便选择了吉庆的谐音名子灯笼巷。

一寸巷:原名驿丞巷,因明嘉靖年间驿丞衙门曾设于此得名。后驿丞衙门的撤销,人们便根据此巷非常狭窄的特征而夸张地将其谐音成一寸巷。

古董巷:原名古东观巷,因古时巷内曾有一座道观得名。后道观湮没,拗口的古东观巷慢慢的被人们谐音成顺口的古董巷了。

一些谐音地名被人们将其与历史传说联系在一起,使其拥有了许多的乡音趣味性。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关于赵匡胤和乾隆爷为宝应留下许多谐音地名的传说。

传说宋太祖赵匡胤曾领兵路过宝应城,见到一只象征祥瑞的灵鸡便扬鞭催马“往前一直赶”,到了一个集镇才将灵鸡抓住,后来这个集镇就有了谐音地名“望直港”。在一个庄子旁灵鸡挣脱,赵匡胤落了一手的鸡毛,从此这个庄子就有了谐音名子“茅家舍”。后来赵匡胤紧追灵鸡又回到了宝应城,终于在一个巷子里将灵鸡抓进笼里,赵匡胤称帝后,此巷就由“回笼巷”谐音称为“回龙巷”。

八百多年后,相同的传说又在乾隆爷身上再次演绎。下江南的乾隆爷为品尝宝应鸡花鱼,特地绕道射阳湖。行至望直港东郊,许多美丽的大鸟随舟伴飞,乾隆爷视为吉祥,大赞:“真乃金鸡者也!”,人们便谐称此地为“金鸡嘴”。龙舟继续东行,和风佛面,乾隆爷开怀吟诵:“清凉襟袖风吹头”,此后此地就有了谐音地名“风车头”。龙舟行至天平十八家酒坊附近,醇美的酒香让乾隆爷诗兴大发:“乡野人烟稀,槽坊瓶酱香”,从此天平就多了一个“平江庄”的谐音新地名。

一些谐音新地名的形成完全是人为所致。《柳堡的故事》作者胡石言根据电影情节的需要将原有地名“留宝”改成谐音的“柳堡”。而因“氾”字冷僻把“氾水”改为谐音的“范水”则是一次改换地名的历史瞬间,十年后又改回了原名。

还有些地名本来就不是谐音地名,只因好事者的牵强附会才有了地名谐音的说法。比如有人认为“黄塍沟”是谐音“皇城沟”,其实“塍”古音就读téng,宝应方言也读téng,黄塍本地人世世代代都说téng,根本与“城”构不成谐音。还有“山阳沟”也不是谐音当地的“三眼沟”,“山阳沟”古属淮安府山阳县,汉代此地曾有山阳池,此地1950年才划入宝应,“山阳”其实是当地人怀念旧属故地而保留的古老地名。

将地名谐音化,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人们常说的地名歇后语“皇帝玉玺”“万岁爷的龙床”“湖心里开店”,你知道它们是谐音宝应哪些地名吗?

查看更多请扫码阅读

云报平台

路特数科 技术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