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患难而疏远 不以位卑而忘旧
—— 林则徐挚友、掘港场原主簿陈德培事略
□ 吴剑坤
陈德培,字子茂,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晚年居吴县,故许多文章都称其为吴县人。监生。能诗、工楷、识医、尚能作画。挚友林则徐曾称赞其诗:“词调既推工整,情绪尤觉深长……而想见哦松韵致,窃为足下诵之矣。” 陈德培曾以丹青寄赠林则徐之子林聪彝。
清道光五年(1825)七月二十三日,两江总督陶澍在上道光皇帝的《覆勘黄浦水利工程核定办工各员奖励折子》中奏道:“……候补主簿陈德培,均系微员,两载以来随同估浚,跋涉辛勤,始终竭力。”“陈德培一员,前于办赈案内奏尽准先补用,应请无论繁简,遇缺即补。”八月十三日,内阁奉上谕:“陈德培无论繁简,遇缺即补”,于是,道光六年陈德培署理掘港场主簿。道光十年回任。
雉水遗痕
嘉庆年间,苏州人沈三白为如皋的冒晴石画了一幅《水绘园图》,陈德培和其父亲陈熙(梅岑)等多人都应冒晴石之请为《水绘园图》题跋。陈德培题跋的时间恰在回任掘港场主簿的道光十年。
陈德培为《水绘园图》的题跋为七言诗:
名园胜迹重当时,此日来寻动客思。
四海风骚宾客聚,千秋坛坫子孙支。
梅横瘦影嗟连理,朴老空巢谢故枝。
莫作山邱零落看,辟疆两字万人知。
遗编谁不仰宗工,旧刻新成剞劂功。
天地长留真本在,烟霞还许后人同。
绘来流水怀前度,染得名香拜下风。
一幅丹青珍重看,好凭爪印认飞鸿。
款署:题水绘园图应 晴石先生命 鸳湖后学陈德培呈稿
陈德培的题跋以小楷书就,取法董其昌,风格典雅清淡,志韵平和。嘉兴南湖因地处嘉兴城南而得名,与西南湖合称鸳鸯湖。鸳湖,代指嘉兴。
陈德培代其父陈熙(梅岑)手书题诗
陈德培的曾祖父陈省斋,曾经任过江宁司马,是随园袁枚的老上司,陈子茂的父亲陈熙(梅岑)15岁时,被陈省斋带到随园,令其在袁枚门下受业学习。性爱吟诗,虽被为他人视为翰林才,誉有“一代高才有情者,继袁夫子是陈君。”但是他不爱时文,科举考试始终不能出人头地,仅得议叙官安徽、河南州判,历官至郡丞。耄耋之年的陈熙(梅岑)因为年老体衰,身边无其他子女,曾依独子陈德培侨寓掘港。道光十年时,陈梅岑年已八十四岁,不能提笔写字了,但还是吟了一首七绝,令陈德培执笔题之,其中写到“熙自目昏以来,久荒诗教,因儿子迎养蠙山,得闻晴石先生之志 ” “皋东匪远,耄年无济胜具,不得与先生晤言”“爰命儿子执笔书口占截句于上”,落款“梅岑弟陈熙时年八十有四”。其时正是陈德培到掘港场回任如皋主簿之年。
掘港印人汪怀信,字孚中,号可堂,号海滨逸史,与陈德培有雅,曾经是特为掘港场主簿陈德培制作一幅印笺轴,汪孚中的《蔚起阁印笺小序》后题识为:“子茂父台大人 教正”,受赠者“子茂父台大人”正是陈德培。
蠙山缉赌引发的大案
陈德培在如皋主簿任上,掘港场曾经发生一件震惊朝野的大案。
掘港民间相传:清道光年间,掘港场营兵杨必耀倚仗权势,欺压邻里。他还在家中以开茶馆为名,聚赌敛财,进赌者十赌九输。为此民愤极大,但敢怒不敢言。道光六年,浙江年仅26岁的新科举人陈德培被委任为如皋主簿之职。到任前,陈德培对杨必耀所作所为已有耳闻。上任后,以敬香为名至东林禅院一带私访,被院中定中和尚发觉,密告杨氏。敬香后不久,陈主簿又化装成皮货商进入杨家推牌九,以实地察看。恰巧是日和尚定中也在场,便向杨暗使眼色。杨会意,指使小妾将陈拉入后房。接着,杨妾披头散发,诬陈强奸,并叫人将陈缚于床帮。杨威逼陈具结承认私入民宅,强奸民妇。陈在具结时故意将“强奸所至”写成“奸强所至”,被杨氏发现,双方发生了争执。杨大发淫威,剪去陈的发辫。按清律,剪辫就是小杀头,清朝命官遭此屈辱更是非同小可。都阃府都司得知后,立即用计将杨必耀拿获。杨被捉拿后,即被押送南通狼山镇,又转经如皋解押苏州巡抚衙门。此案一直上报至京城,道光帝见报大怒,当即朱批杨犯斩首。后其头装入木笼驰送掘港场,悬于场西五里墩示众。首级示众后,家人将之葬入杨家田边;家人后又领回躯身亦另葬杨家田边,以示尸、首永远两异之意。
此传说中说陈德培是以举人身份署任,其实是监生。
对于此案,后来道光皇帝还追究与杨必耀有关的上司责任,《清实录》有载。
道光十年初,时任两江总督的蒋攸铦上奏,提请对于如皋县营兵杨必耀出事期间的上司掘港营都司俞大铨、现任都司孙万清的领导责任进行追究查处。《清实录》载有:道光十年三月,“○又谕、蒋攸铦奏、失察兵丁聚赌拒捕伤官之该管前任都司。请交部议处等语。所参是。此案如皋县营兵杨必耀。在家聚赌。经如皋县主簿陈德培巡夜查拏。胆敢令伊子杨殿魁等赶夺。复将陈德培诬奸挟制。据该督查明。系前任都司在任姑息。以致营兵藐视官长。酿成巨案。除该管都司孙万清、现在饬查照例咨参外。其前任都司升署江南苏松镇外海水师中营游击俞大铨、著交部先行议处。以示惩儆。”(《清实录一百六十六 道光卷》)可是,从道光《如皋县续志》中可知,宝山人武生俞大铨自道光六年任掘港营都司,道光十年由行伍出身的崇明人周惟藩接替,而不是“孙万清”接任。蒋攸铦于道光十年初上奏,故可以推想,杨必耀很可能于道光九年被秋后问斩。
民国《如皋县续志》“卷十三 方技传”“厉宏义”条涉及杨必耀。该条写道:“厉宏义,性亢直,膂力过人,善拳术,里人虎而冠者也,负宏义钱二百缗,索之急,璧耀引至文昌宫后,以手抱大树,自上而下皮尽脱,因谓之曰:‘汝能此乎?’宏义取庙前巨石二,环臂上摩擦有声,亦谓之曰:‘汝能此乎?’璧耀遂服。年八十余卒。”由此条,亦可见杨璧耀绝非善类。掘港《厉氏支谱》亦有类似记载。此中“杨必耀”“杨璧曜”“杨璧耀”三个名称中孰是孰非,已成一谜。
与林则徐的真挚之交
陈德培卸任掘港场主簿后,一直赋闲,道光十二年成为新任江苏巡抚林则徐的幕客,当年,江苏巡抚驻苏州,不知道是不是因陈德培可能也住苏州而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便。陈德培为候补求官于道光十三年离开林则徐,从江苏远赴甘肃,寒暑屡更,蹉跎七载,至道光二十年仍未获升迁,只任到甘肃省安定县(今定西县)主簿,官职仍然卑微。
陈德培离江苏以后,虽然知道林则徐不断高升,但是七年间未曾与林则徐通音问。直到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谪效力东河工地时,才向林则徐修书致候,赠诗劝慰。身处西北的僻邑小吏,如非出于对时事的关心,对林则徐遭遣命运的同情,自不会于此时始与林通信。
林则徐离东河工地西行赴戍,在西安养病期间,即与陈德培在信中相约不久后的会面。林则徐与夫人郑淑卿生有四子四女,其中次子林秋柏和次女林金莺夭折,养育三子三女长大成人。长子林汝舟中进士点翰林,任侍讲学士,负责文史编修;三子林聪彝,只是赏了个举人,在浙江巡抚左宗棠的推荐下,授知府,提道员,署浙江按察使、杭嘉湖道,督修海塘,建了不少水利工程,晚年在福州治水终老;幼子林拱枢也是赏举人,做过多省的监察御史,整顿更治,进言直速,也继承了父亲刚正不阿的品格。长子林汝舟一直陪伴着林则徐西行,后来夫人郑淑卿和三子林聪彝、四子林拱枢也从南京迁往洛阳,又从洛阳前来西安侨居,为的是西安和玉门关外距离较近,便于联系。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林则徐病情好转。八月十一日,他告别了妻子和家人,登程赴戍,前往新疆。他作诗二首志别,诗作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已成千古名句。本来林汝舟准备随侍父亲出关赴新疆,但因翰林院编修属于词臣,未经过朝廷批准不许出关,陕西当局不肯代向朝廷奏请,只好作罢。林汝舟送他到乾州,才告别回西安。由林聪彝、林拱枢一路陪同。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六日,林则徐从西安启程。是月下旬,陈德培在安定县境内秤钩驿迎得林则徐,翌日,陈德培即自驱薄笨车,与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林拱枢等陪同林则徐西行。昼行夜宿,一路风尘,过兰州后犹一送再送,依依难舍,至凉州(今武威)与林则徐分袂时,历时将近一月。在凉州,陈德培作《壬寅仲秋,前两广制府林少穆先生西戍伊江,培自安定县之秤钩驿东迎,即送至凉州西迈,车中百感交萦,赋呈四律》呈林则徐,表达他对林则徐的崇敬爱戴之情。中秋节两人适在凉州度过,这一天,林则徐作《子茂簿君自兰泉送余至凉州,且赋七律四章赠行,次韵奉答》赠陈德培。现录其中之一如下:
送我凉州十日程,自驱薄笨短辕轻。
高谈痛饮同西笑,切愤沉吟似北征。
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
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诗题中的主簿,在知县之下,与县丞同为佐官,故称簿君。兰泉,兰州有五泉山,以指兰州。陈德培、林则徐两人唱和的诗翰,现均保存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书法家廖蕴玉所写林则徐赠陈德培的诗联
陈德培不辞辛劳,迎送林则徐数百里之远的情形,林则徐在《荷戈纪程》中有所记载:
七月二十六日:又十里,秤钩驿宿……陈子茂主薄(德培)迎至此。
七月三十日:留翠岩及子茂、李孝廉饭。
八月初七日:夜与翠岩、子茂同住。
八月初八日:辰刻行,翠岩别去。惟子茂必欲送至凉州,固辞不可。
八月二十二日:在四十里铺饭。子茂送至此,与之共饭而别。
甘凉道上,林则徐与陈子茂高谈痛饮,切愤沉吟,忧时虑国,系念东南,两人的感概是很多的。陈德培作为一名仕途蹭蹬的边塞小史,一车迎送,仆仆道途,不仅由于对林则徐的敬爱,对其遭遇的同情,也包含着对自己命运的不平。而林则徐在经历了剧烈的政治斗争、被迫脱离抗英前线而远戍新疆之时,得与十年前的属吏联轡话旧,相处近月,内心的感触亦不同寻常。
林则徐对陈德培的才学性情十分推崇。上年在河南接读陈德培寄自甘肃的诗翰,复信中对陈德培来甘肃后远未补官甚为关切,并盛赞陈德培的诗作吐属不凡:“惠贴雅什,词调既推工整,情绪尤觉深长,……而想见哦松韵致,回绝风尘,所谓官卑清自高者,窃为足下诵之矣。”
陈德培宦情落寞,林则徐为之叹惋不置,赠诗中再三劝勉:
“纵然鸡肋空余味,莫使龙泉减壮心。晚嫁不愁倾国老,卑栖聊当入山深。”并以东汉时循史考城主簿仇香的事迹相推许。道出兰垣,林则徐曾为陈德培说项,以至年底陈德培即获迁官。以后关外谪客邓廷侦、文一飞放回,杨以增到任,林则徐又分别为陈德培作推荐。有文章说,陈德培曾一度任皋兰县知县。
广州画院画家梁照堂根据林则徐赠陈德培“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诗意为林则徐造像
道光二十年,林则徐被流放新疆出塞时,陈德培在甘肃省安定县(定西县)主簿任上,林则徐抵戍后,陈德培一度被调至嘉峪关任职,后候补得缺,仍是知县一类的小官。林则徐到新疆伊犁后,于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致函陈德培:“子茂四兄足下:秋间兰垣一聚,西凉再聚,十余年来积愫藉以稍纵即纾……”,此信后有陈德培跋语:“文忠公注念培子兰森非一日矣,故以其行四而误加于培也。吁,培果有伯仲叔在前,何致蝺凉若是。”原来,陈德培是独子,其四子为陈兰森,林则徐记忆有错位致称其为“四兄”。
林则徐很重视大炮在御敌中的作用。道光二十年六月,为了做好抵抗英国军队的准备,浙江巡抚乌尔恭额决定在宁波府城设军需局,由时任衢州知府的如东岔河人汤俊负责组建。道光二十一年五月,道光皇帝命令林则徐到浙江候旨,于六月十日到达宁波后,林则徐就急切地向汤俊以及宁波府学教授冯登府等询问前线铸炮备战情况,并且委托冯登府代为搜集铸炮文献资料。林则徐抚陕期间,将在西安刻印的《火攻挈要》一书寄赠陈德培,以后陈德培将此书悉心校勘,摘出错字若干,寄示伊犁,受到林则徐的赞赏。
林则徐抵达伊犁后,即驰书甘肃,为陈德培述别后情况。
对于远戍伊犁的林则徐,陈德培的关爱注念尤为殷切,多次去信。陈德培还关心林则徐的病状,亲检方书,寻觅药方,详析病情,对于用药细加叮嘱,令林则徐十分感动。陈德培还在甘肃托人为林则徐推算命造,将结果寄示伊犁。对随侍林则徐出关的林聪彝、林拱枢以及西安寓中的林汝舟,陈德培时加关心,其挚意深情令林则徐感动至极。
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五年底获赦放还,道光二十六年初署任陕甘总督办理“番务”期间,林则徐招陈德培入幕,为林则徐“从事传宣,督造火炮,兼承番案,并司记室”,不久即“仿照洋式”就造出炸弹和陆路炮车。陈德培与林则徐重新有半年的相处。
林则徐在广州期间搜集的域外资料很多,除《澳门新闻纸》译稿以及《澳门日报》外,还有许多没有来得及整理就被贬官革职。被革职后,他将这些未及整理的资料带到新疆,又带到陕甘,历时6年始终带在身边。道光二十六年林则徐任陕甘总督,他把这些资料交给幕下陈德培。此时陈德培很忙,二月至六月间,陈德培从这些资料中摘抄了“千百之一”。用行书抄缮,每页8行,凡88页,辑成一册,取名《洋事杂录》。并亲自题鉴作跋。100多年后这一抄本历劫犹存,现藏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道光二十六年年七月,林则徐离开甘肃赴陕西巡抚任,与陈德培在甘肃瓦亭旅次分袂,从此未能再聚。
林则徐抚陕期间,陈德培曾赴宁夏一行,协助林则徐兜擒案犯,却未获上司嘉许。陈德培回原任后,官况仍然不甚如意,时有引退之想,林则徐父子曾经多所劝慰,林则徐在致杨以增函中竭力保荐陈德培。杨以增曾任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权陕甘总督。
陈德培富才具,重交谊。是林则徐途中不以患难而疏远、不以位卑而忘旧的挚友,被林则徐视如唐代徐晦那样的义士。窗体顶端
陈德培富才具,重交谊。是林则徐被贬流放出塞之际不以患难而疏远、不以位卑而忘旧的不可多得的挚友,被林则徐视为唐代徐晦那样的忠胆义士。徐晦,字大章,唐贞元十八年(802)进士科状元及第,受杨凭荐举,授栎阳(今陕西临潼)尉。杨凭获罪后被贬到外地,姻亲朋友怕受连累,只有徐晦将杨凭送至蓝田(今属陕西),与杨凭洒泪告别。当时,前宰相权德舆与杨凭交情很深,知道徐晦的所为后,对徐晦说: “你去送杨凭,难道不怕受连累吗?”徐晦回答说: “我还是布衣百姓的时候,就受到杨公的器重和眷恋。现在他落难,我能忍心无言而别吗?”权德舆感叹其直诚,在朝廷大臣之间大加宣扬。御史中丞李夷简虽然是杨凭对头,却上奏徐晦为监察御史。徐晦问:“我向来不与您交往,您为什么推荐我?”李夷简说:“君不负杨凭,肯负国乎?”
道光二十七年五月,林则徐调任云贵总督,此后二人再未通信。林则徐赴滇后,陈德培辞官南归,途中适遭夫人之丧。晚岁居吴门。
林则徐去世后,其子林汝舟将林则徐身后之事函告陈德培,陈德培寄闽的挽诗、挽章,不仅情文周挚,凄怆缠绵,而且手翰“珠圆玉润,想见精光炯炯,不亚中年,尤为耄寿之征。”
为了林则徐的墓碑选石,陈德培又受林汝舟之托,在吴门打听石价和运闽方法。
云报平台
路特数科 技术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