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日报
2021-02-19   第四版:书香如东

关于张謇,来自民间的疑问

□ 黄正平

1.是张謇还是张骞?

这其实应该不是一个问题。张謇 [jiǎn]是1894年获得恩科状元,后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江苏南通人,其世居地是今常熟市,祖籍地是今通州区,出生地是今海门区,事业成就地和精神孕育地是今崇川区;而张骞[qiān]是陕西汉中人,东汉时两次出使西域,张骞的“骞”字宝盖头下是“马”,而张謇的“謇”字宝盖头下是“言”,言者江南地区,马者在西北地区,两人相距两千年,一个在祖国西北,一个是祖国东南。

 

2 .是清末状元,还是最后一个状元?

张謇是清末状元,并非最后一个状元。1894年,适逢慈禧太后60岁,朝廷特设恩科,张謇幸中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而作为科举制度,到1905年才结束。中国科举制度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殿试第一名即为“状元”。

 

3.是实业为母、教育为父,还是实业为父、教育为母?

这都是一种比喻,总体说实业、教育为社会“衣食父母”、活力来源。怀抱“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理想并付之实践的张謇对两者都十分重视。教育为启智之本,而实业乃财富之源,所以,从事业先后顺序,张謇是先实业、后教育,并“迭相为用”。事实上,张謇说“实业为母、教育为父”比“实业为父、教育为母”更多,可以理解为实业能为教育和全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母乳样哺育。

 

4.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这个问题来源于胡适对张謇评价:“张季直(即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他独力开辟了许多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由于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宠大,他不能不抱着很多未完的遗愿而死。”这是一个看起来有些矛盾、实质上极其辩证的重要话题。如果从他的强国梦而言,他是失败者,只能“强国梦痕”;如果从他的实业盈亏而言,他的大生集团最后支不抵债,由上海银团(江浙财团)接管。然而,认识历史人物,我们一定要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所谓的“失败”是多因而不是一因。而从小的方面资产而言,“所有”发生变化,“所在”没有发生变化,对南通而言留存了巨大的物质财产,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进步。从大的方面救国兴国强国而言,他积极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是永恒的。所以,我们还是用章开沅《张謇与近代社会》一书的小结对他评价比较妥帖:“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这样地说,张謇和他的地方事业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会因大生集团的遇挫、张謇的谢世以及国民党对南通的控制而湮没无踪,也不会随岁月流逝而销蚀,相反却越加显得光彩夺目。”“张謇,一块镌刻在南通和近代中国社会的丰碑!张謇,一位艰难跋涉、荜路蓝缕的开拓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征程开启之际,认识张謇对东西方现代化的效仿、中国现代化的探寻,无疑不是失败者,而是极成功的探索者、大无畏的开拓者,从这一点、也就是大的方面说绝对是一个成功者。

 

5.张謇在南通所创何以能称作“中国近代第一城”?

这是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经过小心论证后得出的断论,不过,作为严谨的科学家,他在“中国近代第一城”前特意添加了两个字“堪称”。近代中国城市化,外力渗透和加入不少,而南通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最早自主建设和全面经营的新旧转型城市,其起始之早、功能之全、理念之新、实践意义之强,可谓城市更新改造的典范。余秋雨实地考察后也认为,其时南通公共空间的创设是示范全国的。张謇对“一城三镇”的城市空间规划布局,比英国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还早了几年。

查看更多请扫码阅读

云报平台

路特数科 技术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