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日报
2022-06-29   第六、七版:关注·宁城县

宁城县:山水中京织锦绣 产业兴旺谱华章

 

宁城县大城子镇万亩番茄园区。

 

大城子万亩番茄园区番茄长势。

 

日光温室种植的辣椒。

 

日光温室种植的圆茄。

 

大双庙镇即将采摘上市的日光温室黄瓜。

 

全县有食用菌1.5亿单位,其中滑子菇达到1.4亿单位。图为即将采摘上市的滑子菇。

 

采摘后的火龙果。

 

宁城县宁丰苹果。

 

宁城县优质寒红梨。

 

小城子镇万亩林果基地。

 

游客在小城子万亩林果基地采摘。

 

忙农镇成峰万头肉牛养殖区。

 

八里罕绿草地合作社万头肉牛养殖区。

 

山水宁城,风光旖旎,这里是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内体积最大的大明塔、康熙陪嫁牡丹园、风景名胜紫蒙湖、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千年历史的辽中京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内蒙古高原版图的东缘。

田园叠翠,棚室如织,鳞次栉比的温室大棚舒展铺陈于苍茫大地,蔚为壮观。宁城,这片文化底蕴厚重的美善之地,拥有着农业发展与文旅共生共融的盛景。

作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的宁城县,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县、全国580个蔬菜种植基地重点县之一、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国家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牛羊调出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近年来,宁城县以林果产业、设施农业、肉牛养殖为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设施农业赋能乡村振兴

宁城县设施农业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截至2021年末,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51.5万亩,居自治区之首,从业7.1万户、17.5万人。年产各类优质蔬菜125万吨,产值52亿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000元,占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1.3%。

按照“一乡一品”的规划,宁城县建成一肯中辣椒、八肯中茄子、大城子番茄、大双庙黄瓜、汐子韭菜、黑里河川亿袋食用菌6个万亩设施蔬菜种植园区和三座店镇、汐子镇2个设施农业集聚区,有64处日光温室千亩园区,设施农业专业村58个。产业集约化程度高,是我国北方种植品种丰富、实现周年上市均衡供应的重要高原寒地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和供应基地之一。

宁城县的温室大棚主要种植黄瓜、辣椒、番茄、紫圆茄及韭菜。食用菌以滑子菇和香菇为主,年栽培1.5亿袋,产量15万吨,占全国北方市场的1/4。该县成立了蔬菜(食用菌)产业协会,注册了“宁城黄瓜”“宁城尖椒”“宁城番茄”“宁城滑子菇”4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县内产地蔬菜批发市场6个,是北京新发地、大洋路农产品市场蔬菜种植基地,同时也是北京首农集团在全国的第二个蔬菜种植基地,成为北京市海淀区蔬菜联采联盟及大中超市蔬菜供应基地,并与北京农产品流通协会、上海江桥市场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大城子镇作为宁城县设施农业大镇,全镇设施农业总面积达3.8万亩,主要栽植品种为硬果番茄,分冬夏两茬栽植,基本实现了四季都有番茄上市,年产番茄9万吨,产值4.5亿元,户均增收可达10万元。

大城子镇万亩番茄产业园区由上五家、下五家、瓦南、瓦中、瓦北、松树台六村联合建设,总面积2.4万亩,棚室4500栋。园区栽培品种全部为硬粉番茄,分越冬茬、越夏茬两茬种植,越冬茬番茄主要销往京津冀地区,越夏茬主要销往上海、深圳、广州等地。由于独特的茬口、充足的日照时间,加之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地下水资源丰富等诸多利好条件,生产的番茄果型正、口感好、耐储运,深受消费者喜爱,每斤收购价格高出其他番茄主产地价格0.2—0.5元。

作为宁城县设施农业、林果产业和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区,大城子镇还将通道绿化作为示范带建设的重要内容,投资390万元实施通道绿化15.4公里、面积200亩,实行一路一景和绿化美化香化设计,将其打造成产业融合绿化带、休闲农业美化带、乡村旅游景观带,构建起“产业兴、路树美、环境优”的生态走廊。

林果产业成为“摇钱树”“致富果”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宁城县坚持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并重,林果产业发展迅猛,林果面积稳居自治区首位。

小城子镇是该县的林果大镇,素有“塞外林果之乡”美誉。全镇总面积318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总人口3.01万人。多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把发展果树经济林作为兴镇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小城子镇立足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重点优化林果产业布局,连点成线、集线成面,推动林果栽植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成坡连片规模化发展。在太平庄、柳树营子、八家、长皋四个村连片打造万亩林果产业示范带,重点建设莫力海沟5000亩高标准林果采摘观光园和八家长皋万亩林果扶贫产业园。八家长皋万亩林果扶贫产业园始建于2007年,先后整合各类资金1800万元,用于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水、电、路配套及果农整地、苗木所需资金。通过在长皋四家后山、八家板德后山相向发展,实现了整流域推进。

在推进林果产业发展过程中,小城子镇不断探索完善“党支部+合作社+果农”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模式,下足“绣花”功夫。由村党支部负责政策宣传、发动群众、土地流转、协调水电路配套设施建设等。针对产业发展中技术标准不一、市场信息不畅等问题,2007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推动下,柳树营子村原党支部书记白银江等人发起成立百氏兴林果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五统一分五共享”工作机制,五统即统一修剪造型、统一水肥管理、统一防虫灭病、统一产品标准、统一销售渠道;一分即分户经营受益;五共享即品牌、信息、技术、政策、平台共享。果农按照技术管理要求,主要负责做好果树日常管护工作。目前,全镇有林果专业合作社12个、技术服务人员360名,服务范围覆盖三省区九旗县十八个乡镇,受益果农3000余户,通过合作社销售的果品约占总产量的40%。2015年,百氏兴林果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如今,宁城县培育林果专业合作社23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带动果农5200余户。2014年,小城子镇八座台苹果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绿色农业富硒果品示范基地”,宁城富硒苹果被评为“中国十大富硒品牌”。2015年,“宁城苹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在苹果主产区小城子镇建设了宁城苹果博物馆,连续举办五届“宁城苹果节”,宁城县先后荣获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蒙富苹果标准化示范区等称号。

截至2021年未,全县果树经济林面积已达25万亩,盛果期面积8.2万亩,年产果品15万吨,产值7.5亿元,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5500元。有万亩以上林果乡镇5个、千亩以上林果基地38处、观光采摘园105处,形成了以蒙富苹果、新苹红苹果、南果梨和寒红梨为主栽品种的驿马吐川、坤头河川、黑里河川、热水川4条林果产业带。

下一步,宁城县将推进“育苗、种植、冷藏、销售、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加快与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使林果产业成为农民的“摇钱树”“致富果”。

肉牛产业走出“牛”路子

走进位于宁城县八里罕镇北梁村的万头肉牛扶贫产业园区,伴随着阵阵牛哞声,只见上千头壮硕的肉牛在宽敞的养殖棚里休憩吃料。

“我们的园区占地600亩,现存栏肉牛3500头,年出栏5000余头,年收入达1000余万元,目前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辐射带动了周边多个地区肉牛产业发展。”宁城县绿草地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于学健告诉记者。

做好“牛文章”、抓住“牛鼻子”。近年来,宁城县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肉牛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的“牛”路子,全县肉牛产业形成了“西繁东育”园区化、标准化养殖发展新格局。

宁城县肉牛产业以品种改良为突破口,以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主推模式,通过抓大户、建小区、强龙头、壮基地,使全县肉牛产业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产业效益不断增加,基本实现了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该县通过整合资金、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新建标准化圈舍达到800平方米以上、存栏肉牛达到100头的标准化养殖场,一次性奖补资金15万元;对新建单批存栏肉牛5000头、年出栏肉牛1万头以上的规模化集聚区,在享受养殖场政策的基础上,再给予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补贴50万元。

宁城县还通过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东方万旗等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现在年屠宰加工肉牛已达10万头以上,并建成4处千头肉牛交易市场,其中八里罕肉牛交易市场已成为京津唐、蒙冀辽地区的大型肉牛交易中心,年交易量达到20万头。

2021年,宁城县肉牛存栏达到47万头,出栏肉牛34万头。存栏10万头牛以上的镇乡达到2个,存栏万头牛以上的镇乡达到13个,存栏千头牛以上的村达到78个。至2021年年末,累计建设肉牛规模养殖场370处;养殖规模达到10000头的肉牛集聚区2处;存栏10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小区51处;肉牛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72.6亿元。计划到2025年,全县肉牛存栏56万头,出栏45万头,产业总产值达到112亿元。

海阔潮平正扬帆,乘势而上逐新梦。宁城县菜果牛产业的蓬勃发展,绘制出了一幅乡村振兴、产业致富的至美画卷,为绿意葱茏的中京大地创造出更加光明的前景和璀璨的未来。

(记者 许晨曦)

查看更多请扫码阅读

长按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