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报
2021-03-10   新漕泾第四版:文化走廊

从二八大杠说起

□ 翁军

金山古称海盐,别称拓湖、康城、前京、苎城、鹦鹉洲、云间等,曾是中国著名的产盐之乡。

1958年11月,金山县划归上海市。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金山县漕泾乡,一路求学、当兵,后从警至今,其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我的职业生涯步入尾声,感慨万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彼时的中国物质条件较为匮乏,我在家中排行老三,平日里读书之余还要帮助父母干些农活,好在父母虽农民出身,但对于我们姐弟三人的学习却丝毫没有马虎,我在本地的重点高中张堰中学读至毕业。

1980年我高中毕业,那个时代背景下,一身戎装是自豪、光荣的,于是我应征入伍。1980年至1985年,我在祖国的东南大省福建福州军区80848部队62分队服役4年。出于对戎装的热爱,退伍后,我选择了一条与军旅生涯相似的道路——从警。制服由橄榄绿变为藏青蓝,一穿就是36年,时代变迁巨大。

刚从警那会儿,我被分配在金山县公安局漕泾派出所。作为漕泾地区的片警,每天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跟现在的“百万警进千万家”差不多。那时,一辆“二八大杠”就是我走南闯北的交通利器;那时,警情不多,但是出个警往往要“跋山涉水”,遇到雨雪风暴,回趟单位可真是“眉目不分、衣不辨色”;那时,整个中国社会都是“熟人社会”;那时,没有个人通讯工具,晚上发个重大案件需要片警挨家挨户敲门传达;那时,儿子尚幼,但一个礼拜只能回一次家,家里的农活却不少,好在有老父老母和老婆的支持,却也苦了他们。

1997年,香港回归,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已经吹满神州大地,那一年金山撤县建区,公安局也由金山县局、石化分局合并为公安金山分局,“28大杠”变成了“昌河面包”。那一年我们一家三口从乡下农宅搬到了镇上,住进了“商品房”。

2010年,儿子警校毕业,从我手中接过了衣钵,我依然是派出所的社区民警,他则成为了一名刑侦民警。平日里我们父子俩交流起办案心得,才发现不仅社会日新月异,办案流程也早已今非昔比,偶尔理念发生分歧时,儿子还教育我这个老同志要“与时俱进”,要用“科学发展观看待事物”。

时至今日,公安事业乘上改革开放的顺风车,几经改革,成绩斐然,社会治安高度稳定,命案发案率处于世界最低水平,中国被评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一切归功于不断健全的犯罪打击机制和不断提升的高科技手段,现在的流行词是“智慧公安”“大数据”“全科医生”,运用的是信息化手段。现在出个警,只需一条指令、一辆车、一部公务终端,数分钟内到达,现场就能对所有人员进行信息比对、核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流动激增,“熟人社会”变成了“陌生人社会”,而我的工作方式也成了一支笔、一本笔记本加上一个PDA。信息化时代,与时俱进的我还时常利用计算机公安网络进行辖区管理、防控,不出办公室,却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当然,我还是和从前一样经常去百姓家串门,也被辖区群众从“小翁”亲切地喊成“老翁”。

我的从警生涯没有大风大浪,却也丰富多彩,我见证了祖国的改革开放史,也参与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从物资匮乏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从贫穷落后到拥有全球影响力,我经历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世事巨变,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是我对后辈最大的期望。在即将到来的建党百年之际,愿中国共产党,愿公安事业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查看更多请扫码阅读

云报平台

路特数科 技术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