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日报
2021-04-13   第三版:专版

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坚强力量——

中共江北特委:点燃江海大地革命火种

王兴湘(左)接受采访

3月24日,漫步于通州区横河公园盛开的桃花和梨花间,一路向前,阳光布下德泽,一座纪念碑熠熠生辉。

这是中共江北特区委员会的专属记忆——中共江北特委纪念碑。抬头仰望,纪念碑呈现出一团相拥的火焰造型,象征着革命的圣火燃烧通州大地,江北特委与热血的通州儿女前赴后继,共同历经苦难、共同奔向辉煌,仿佛那一段烽火岁月历历在目……

奋起斗争齐抗日

点燃火种战金沙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爆发。1938年3月17日,日军5000余人从姚港登陆。国民党江防保安部队弃城而逃,南通城沦陷。不久,日军相继派兵进犯茅镇、掘港、汇龙、金沙、西亭、石港等城镇。

日军烧杀抢掠,将一个居住有400多人的小镇房屋全部毁掉,对着躲藏在川猫儿滩河边芦苇丛中的108个老弱妇孺用机枪扫射,犯下了滔天罪行。

1938年春,中共江苏省委为执行中央关于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扩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指示,开始部署江北工作,决定成立中共江北特区委员会,由唐绍宗、陈伟达、吴佐成3人为委员,到江北通、如、海、启开辟工作,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建立群众性的抗日武装,争取、团结国民党各派系中的进步力量,进行抗日斗争。

同年8月,中共江北地区特别委员会建立。中共江苏省委指定唐守愚(唐绍宗)任特委书记,陈伟达(分工军事工作)、吴佐成(分工统战工作)为特委委员。

江北特委刚建立时,党的组织活动已被迫中断达五年之久,日军侵占了南通、如皋等重要城镇,并控制了主要交通线,广大农村则被国民党各派杂牌武装势力所盘踞,面临的环境极其险恶,斗争形势十分复杂。

爱国人士、国民党南通县教育科科长姚味香支持抗日,特委机关于金沙镇姚宅落地。唤起民众已刻不容缓,江北特委确立了继续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地方武装、恢复和建立发展党组织三项任务,在江海大地举起抗战大旗,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江北特委潜入到小巷深处,汇聚于乡郊僻野,先后派人打入特务总队、抗战支队、保安一旅等国民党地方武装,一方面争取、控制了一部分武装部队,使其成为真正的抗日队伍;还在唐闸附近农村组建了一支以工人为主体的抗日武装——抗战支队南通第一独立分队,在金沙组建了第七抗日自卫队。另一方面,特委还掌握了部队政训部门领导权,在部队官兵中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秘密发展党组织。四名同志在金沙火线入党,姚溱就是其中之一。

大众周刊固阵地

少年厚植爱国情

采访中,一位老人走进特委纪念碑党史知识宣传长廊,“1981年,我在人家丢弃的废纸堆里发现了《大众周刊》,这是江北特委的刊物,从文字编辑到版面安排、封面设计、标题美化都是由姚溱一人负责。”原通州市党史办主任王兴湘回忆起姚溱的当年往事。

姚溱是姚味香的儿子。卢沟桥事变后,只有16岁的他,组织排演话剧。他在剧中饰演坚决抗日的团长,话剧在金沙剧场上演后,引起很大反响。自从入列江北特委,每当夜深人静,姚溱都会守着收音机,聆听中共中央延安发出的声音,再把共产党抗战的主张、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前方打胜仗的消息通过自己的“笔杆”宣传出去,南通县地区的青年和老百姓纷纷群起响应。

《大众周刊》在国民党的严控下,取得合法地位,共出版了9期,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教育、组织群众投入抗日救亡活动,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阴谋。江北特委还在金沙镇开设书店,取名为“苏北文化服务社”,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常常光顾于此。

纪念碑下,通州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唱响《中华好少年》,红色的种子早已丝丝入扣地种进了心田。五年级的曹烯睿小朋友看着胸前的那抹红,说:“我们要听党话、跟党走,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火不熄。中共江北特委纪念碑历经三次迁建,始终在向人们诉说着特委的历史功绩。1985年,纪念碑建于原南通县招待所(金沙姚家旧址)大门南侧。1998年,江北特委诞生60周年之际,纪念碑又迁建到通州区实验小学门前。2012年,由于学校路段改造,纪念碑最终矗立在了横河公园的中心。现在,这里是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南通市党史党性教育基地、通州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们都会前来,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

红色四安寻过往

革命薪火永传承

在兴仁镇四安温桥村五组,还有一块纪念碑与中共江北特委纪念碑遥遥相望,那是中共江北特委旧址纪念碑,张爱萍将军亲自题字。

三月的温桥村,麦子拔节孕穗、油菜花泛金黄,屋舍俨然、春和景明、岁月静好,乡村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这是中共江北特委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们挥举着革命旗帜,留下了革命足迹。

1938年12月下旬,日军侵入金沙镇,中共江北特委将活动中心北移到如皋县马塘镇。1940年初,特委在马塘遭国民党反动派挑衅,于是将阵地又转移到四安镇,这里地形隐蔽、群众基础好,老百姓们认为新四军是抗日的,很欢迎。

同年3月,“公兴商店”建立,主要接待上海地下党组织过来参加抗日的革命同志,联系通如海启地区的地下党组织。打着“商店”的旗号,江北特委逃过了日军的监视。参加革命的同志来到秘密联络点,首先报到,再由特委进行分配到各线开展工作,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与此同时,群众走进“商店”,得到了特委的组织和发动。

今年82岁的温桥村老支部书记徐泽良见证了中共江北特委旧址纪念碑的落成与发展。1991年7月1日,江北特委活动旧址纪念碑落成。1994年10月28日,中共通州市委将其改名为中共江北特委旧址纪念碑。当天9时许,这位“夕阳红”理论宣讲员来到旧址纪念碑旁,向纪念碑敬献花篮,给乡亲们讲述了江北特委的革命历程,其中一个小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革命同志王晓曙在从马塘回到四安的路上,因穿着看起来像知识分子,被日军盘查。在王晓曙身上,发现了一把牙刷、一支钢笔,日军怀疑其是共产党,立即将其抓获。姚家渡开明绅士吴质夫知道此事后,派人把他从敌人的手中保释了出来,革命的薪火得以传承。

离旧址纪念碑不远处的旧址,就是吴质夫的家,江北特委曾在此开展工作。推开门,墙上、桌上的老照片映入眼帘,过往的一幕幕扑面而来。

1940年4月,特委书记唐守愚调离,赵毓华任代理书记。吴质夫将赵毓华接至家中,对外称他为自己的女婿。吴质夫对待革命战友亲如一家,烧水洗脚、照顾洒扫,无一不做。有一次赵毓华身患疟疾,吴质夫寻遍当地名医为其治疗,身材高大的“赵大摆子”最终治愈。

同年夏天,江北特委不断扩大后,迎接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建立抗日民族政府的条件已经成熟,为党组织由秘密转为公开做足了准备。于是,特委成员又离开奔赴如皋、黄桥等地。

但使通城勇将在,江海大地的星星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1940年10月,黄桥决战胜利后,在陈毅、粟裕直接指挥下,新四军部队站稳了脚跟,挺进苏中,中共江北特委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任务,予以撤销。

每逢参观活动,徐老都会前来讲解,“江北特委发动当地的群众开展斗争,对宣传抗日主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正是他们不忘党的初心、牢记党的使命,新四军东进的速度很快,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每讲到这里,徐老总是激情澎湃。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江北特委从当初无一兵一卒,发展到控制的武装有:抗战支队两个大队、南通独立分队、妇女分队和沿海盐民自卫队。他们呕心沥血、不懈努力,使得江海平原的抗战气氛空前活跃。江北特委领导通如海启地区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在复杂、曲折、艰险过程中进行各种斗争,开展敌后地区建党工作的经验是相当丰富的。

如今,这段红色佳话仍然活在每位江海儿女的心中,荡气回肠!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江海儿女必将踵事增华、踔厉奋发!

(摘自南通日报)

查看更多请扫码阅读

云报平台

路特数科 技术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