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08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今日最新闻
2016年08月03日

三步两桥、流水人家……老底子的濮院镇热闹而繁华 如果没有沈光宗,这些老濮院的景象或许只能留在人们的美好记忆里

老濮院手绘地图还原古镇旧时风貌

阅读量:6846 本文字数:1972

本报记者  朱方红  文/摄

 

河流、古桥、寺庙、街道,三步两桥,流水人家,几百年前的濮院是怎么样的?一位土生土长的濮院人,今年57岁的沈光宗用四年时间,通过回忆、寻访和记录,画出了明清时期的濮院地图。这份手绘地图,记录了几百年前老濮院的繁华历史。

随着时间推移,一些熟悉老濮院的老人们渐渐故去。对于沈光宗来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追寻关于老濮院的印记,用自己的力量,将明清时期的老濮院版图记录下来。“一来,是给自己留一份念想,二来,也是给年轻人留存一些旧时记忆。”沈光宗意味深长地说。

 

土生土长的濮院人

他想把老濮院画在地图上

 

见到记者后,沈光宗小心翼翼地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慢慢打开,这就是他花费了四年时间,手绘的老濮院地图。

“那时的濮院,其明显的特点是廊棚、水阁、戟门堂、石帮岸(还有二帮岸)、石桥洞、石板路、石桥等特别多,且都秀气古雅,具有典型的江南风格。”沈光宗一边拿着放大镜寻找着地图上的石桥老街,一边向记者介绍。

在这份手绘地图里,小河四通八达,如生命脉络延伸到濮院的角角落落,一座座石桥就这样分布在此。沈光宗说:“以前濮院镇有不少小石桥,可惜现在很多都不复存在了。”更让记者惊叹不已的是,陆家桥、万兴桥、过安桥、朝阳桥、西成桥、众安桥、女儿桥等众多的桥,在地图上被标注得一清二楚。

沈光宗是地道的濮院人。他从小在濮院的西廊棚长大,对濮院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情感。“我有一方闲章,刻着我对濮院的感情:‘长饮西河水,又食梧桐籽’,那份爱家乡的情结,已经深入我灵魂深处。”沈光宗笑着说。

对于这份手绘地图,沈光宗坦言,从小就喜欢听长辈们讲述濮院老底子的故事。后来,他跟随一些前辈学习了篆刻、书画。随着年岁渐增,他对老濮院的历史、掌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沈光宗开始收集各种有关濮院的历史资料。

“明清以前的濮院,已经很繁华。但由于时间间隔太久,历史资料缺乏,我只能把老濮院的版图定格在明清时期,希望以后的年轻人能够看到老濮院的老风貌。”鉴于此,沈光宗侧重手绘濮院镇区的地图。

 

回忆、寻访和记录

在岁月长河中找寻点滴回忆

 

大概10年前,沈光宗的朋友沈学芳听说他在绘制濮院老地图,对方找出了一张濮院镇区地图草图给他看。原来,这张草图是沈学芳早已过世多年的父亲沈永和老人所绘制。因为这张草图,更激发了沈光宗想手绘濮院地图的决心。

除了多方翻阅濮院镇志、查阅史料之外,为了收集更多资料,沈光宗还拜访了不少老人,从他们的回忆里了解过去的濮院。 “老人们一个个故去,我必须和生命赛跑,否则很多与老濮院有关的记忆越来越难以知晓了。”沈光宗说。那段时间,沈光宗频繁拜访老人,并通过多种渠道寻找各类关于濮院的资料。

老人们的回忆和口述,为沈光宗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根据这些意见,沈光宗手绘地图上的石桥、古街、寺庙日渐清晰起来。于是,他以濮院现存的河流作为框架, 慢慢地开始绘制:蓝色线条代表河流,棕色标注的是房子,绿色的则是树木,虚线代表街道,桥则用特殊的符号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弄清一座座石桥的渊源,有段时间,沈光宗还请朋友沈学芳相助,借了竹梯,找来绳子和尺子,在走访查看石桥的同时,还考证桥楹文字等,以修正当今记载之谬误。

 

老濮院的珍贵印记

只为更好地还原和保留

 

细看地图,记者发现上面绘有不同名称的庵、庙及桥。“曾经濮院到处都是庙宇道观,有福清道院、白雀寺、五福祠、施庵等,遍布全镇,现在大部分已不复存在,目前留下的只有重建的香海寺,以及残存的翔云观山门。”沈光宗遗憾地表示。“翔云观本名玄明观,与乌镇修真观、苏州玄妙观,并称为江南三大道观。这座如此珍贵的道观却毁于太平军一役,如今看到的翔云观,只剩下伤痕累累的山门,完全看不出过去的辉煌。”

“那时大户人家的房子门面特别普通,不恢宏但都很精致,正门堂是各种式样的戟门,但里面却别有洞天。”对于旧时濮院的繁华,沈光宗如数家珍。

经过多年寻访,沈光宗力求最大限度还原昔日濮院风貌,但仍有遗憾。“这幅手绘地图,我断断续续花了四年时间绘制,目前只完成了80%。从确定整个地图框架后,再画街道,以及寺庙、庵等建筑,越画越精细,越画越耗功夫。”沈光宗说,因为年代久远,很多老人都已不在人世,要再细细追寻已是不容易的事情了。

不过沈光宗告诉记者,他会尽自己所能,最大限度还原明清时期的老濮院风貌。

这两年,濮院开始启动古镇改建项目,对于沈光宗来说,完成手绘地图的剩余部分,仿佛又有了更多信心和希望。

“喜欢古镇的人有时会来问我,濮院的百丈桥在哪里,我跟他说了具体的位置。”沈光宗坦言,这座早已不存在的石桥,成了久远的记忆。然而,因为沈光宗孜孜不倦的追寻,似乎又让这座桥“活起来了”。

“接下来,在完善这份手绘地图的同时,我还想在此基础上,用毛笔重新绘制一份地图,便于更好地保存。”沈光宗说。

沈光宗向记者介绍手绘地图。

手绘地图上,河流、街道、石桥等清晰可见。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