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后,凫溪香鱼重归故里
西店镇凫溪村的渔场场主徐新苗刚经历了一件高兴事,有村民居然在凫溪中捞到了香鱼和鲟鱼,这都是他年初在河道中放养的鱼苗。香鱼游走如矢,本不易捕捉,但它们惧怕横草阴影,会觉得前后洄游无路,村民可以借机迅速将其捕获;而村民捞起的那条鲟鱼已经有尺许长。
徐新苗的三亩渔场紧邻凫溪河道,由此向东北方向不远便是凫溪入海的河口。今年是他养香鱼的第10个年头,而最初养鱼并非本意。自从上世纪70年代初,凫溪上游陆续建起多家造纸厂,溪中流动着一缕缕黑水,下河后腿上长出刺泡。香鱼已在凫溪中消失了30多年,那时偶尔捞到的香鱼,居然卖到500元一斤。
2004年已是宁海县生态治理的第七个年头。上游的造纸厂正陆续关停,凫溪水质已慢慢好转,但对于养香鱼这种对水环境要求极高的鱼种,徐新苗仍然没有半点信心,“要不是当时县长要求我根本不可能做这种营生”。虽然此前不久,位于中堡溪附近的胡陈乡已经开始恢复香鱼养殖。胡陈乡从日本引进了一批香鱼鱼苗,而日本香鱼是1971年从凫溪引出的。
徐新苗精心料理了十年,从最初的亏本到远销杭州、南京、上海等地。而为了检验旁边凫溪的水质,每年育苗期,徐新苗都要同时往河道中放养一批鱼苗。十年之后,香鱼终于重新在这片故土扎下根来。
污垢消失,终于又找到老家的感觉故土之思属于香鱼,也属于曾生活在凫溪岸边的人们。胡玲玲老家在凫溪上游的深甽,房屋紧临河道,出后门几道石阶通向河岸边,小时候母亲常在此洗衣洗菜。夏夜,村里男人就睡在五洞桥桥洞下的大石板上。孩子们放学后,就沿着石阶走进河道,捉鱼戏水,直到1988年,一场特大洪水冲走了桥下的石板。
上世纪90年代初,凫溪沿岸的造纸厂开始迅速扩张,最多时竟然达到100多家。这些家庭作坊的废水直接排入河道中。养猪场养鸡场也在附近村落遍地开花。凫溪水质恶化加速。胡玲玲工作后一直住在宁海县城,把父母也接了出来。“那几年,根本不想回深甽。”
最近这些年,去往南溪温泉(凫溪支流)的路上,经过深甽时,胡玲玲看到凫溪的变化:黑色的污垢逐渐消失,臭味逐渐变淡,青绿的野草又重新在河道中生长起来。溪岸边用木板新修了步道,村口立起一块巨石,“缑北第一村”几个大字看起来极为鲜红艳丽。胡玲玲觉得,在这里,自己终于又找到了老家的感觉。
【百度百科】
香鱼,体长而侧扁,头小嘴尖,体披细鳞,背部灰黑,腹部银白色,鱼肉细嫩多脂,味鲜且有香味,为上等食用鱼,是名贵的经济鱼类,素有“淡水鱼之王”的美誉。香鱼属入海口洄游性鱼类,生息在与海相通的溪流之中,以黏附在岩石上的底栖藻类为食。深秋时节,香鱼纷纷集结在砂砾浅滩处排卵。产卵后,体质虚弱,大多死亡。生命极为短暂,只有一年时间,故又有“年鱼”之称。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