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多种类型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既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有力举措,也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工程。那到底什么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给出了答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在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通过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
据悉,根据商务部等13部门研究制订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在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开。近年来,溧阳积极响应该行动,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融入城市空间规划,孕育打造更多便民业态,让更多群众享受到触手可及的便利、近在咫尺的服务。
近日,我市古县街道天目国际村社区、溧城街道阳光城市社区入选首批常州市品质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名单,溧城街道五里亭社区入选常州市第一批提升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名单。三个社区的入选,是我市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倾力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生动体现。
提升业态活力 打造品质“生活圈”
清晨7点,在阳光城市小区门口吃一碗馄饨,两个包子;吃完早饭,到大统华连锁商超,挑选一些新鲜菜肉回家;午饭后休息一会儿,约上几个好友一起去上河城逛街。这是阳光城市社区居民董彩勤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也是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生动写照。“衣食住行加锻炼,步行15分钟都能到达,每天过得很有劲!”董彩勤感慨道。
作为获评首批常州市品质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阳光城市社区,成立于2012年5月,位于溧阳市西片区,由北香园、南和园和晶海园三个居民小区组成。如今,该社区涵盖上河城、金鹰两大商业圈,购物、餐饮、教育、文化、医疗、体育休闲等功能一应俱全,是一个紧贴繁华、拥抱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型城市社区。
“群众生活中更多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要解决社区居民各种需求,丰富的生活业态必不可少。” 社区工作人员丁慧琼介绍,一直以来,阳光城市社区致力于打造有颜值、有文化、有温度的全龄友好型街巷生活圈,通过将连锁商超、24小时无人便利店、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等便民商业资源融入社区,推动社区补齐配强各种必要的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让居民更进一步感受到“一刻钟”的烟火气。
天目国际村社区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社区商圈,辖区配套了大型商业综合体,引入生鲜超市、便利店、餐饮店、快递点等基本保障类业态门店,将多种服务功能圈集在一刻钟的步行范围内,“圈”起了居民在购物、服务、医疗、餐饮、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需求。
“8点钟出门,步行5分钟就能把孙女送到小区幼儿园,10分钟走到小区门口菜场买点菜,忙活完还能来这里锻炼身体,舒服着呢。”每天早上,居民王阿姨都在天目国际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健身活动室内锻炼身体,谈起周边生活便利性,她很是满意。
补齐设施短板 全面激活“便民圈”
在溧阳,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要满足居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还要满足养老、家政、休闲娱乐等高品质需求。
天目国际村社区辖区内,不仅有卫生服务中心、溧书房、几维咖啡等便民服务业态分布在居民小区之间,还有家电维修回收点、裁缝铺、开锁修锁服务点等“加分项”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宽敞明亮的餐厅、整洁舒适的桌椅、热气腾腾的饭菜……每天中午,天目国际村社区的如意小食堂内,不少老人围坐在一起用餐。在这里,社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只要花6元钱就能吃上品种丰富、健康美味的饭菜。“年纪大了,做饭成了难题,家门口开了幸福食堂,解决了我们的麻烦。”拿着饭盒排队的居民王锁福笑着说。
除了为老年人量身打造如意小食堂,社区还增设了由专业机构运营管理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休闲娱乐、生活照料、膳食供应、保健康复、心理慰藉等服务;链接了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打通社区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阳光城市社区不仅用实实在在的服务成效守护幸福“夕阳红”,还在为小服务上久久为功。社区通过“一刻钟儿童友好生活圈”动态管理、特色课程创新打造、志愿队伍精细培育、辖区资源共享,把工作做到覆盖全域,将儿童活动区域建设得更加“适童”。
阳光城市社区依托辖区公立学校三所,幼儿园两所,托育机构一所,各类艺术、学科类培训机构十余所等优质教育资源,打造未成年人友好生活圈建设试点单元,为未成年人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
此外,社区重点打造儿童“微空间”,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平台,组织未成年人开展阅读、绘画、象棋、羽毛球等各类文体娱乐活动,并携手社区周边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有益儿童身心的活动,进一步提升辖区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
做优社区服务 搭建暖心“服务圈”
服务群众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关键在于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资源下沉社区,将服务延伸到生活圈各个环节。
阳光城市社区遵循让居民群众“最多跑一次”的理念,探索“前台一站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社会事务服务工作模式,将社区原有工作事项变成“一口受理”办理点,解放出更多的人员力量开展上门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建立完善了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将“一刻钟生活服务圈”划分为3个网格,工作人员划岗定责,对居民基本诉求进行就近服务,对专业诉求通过网格调度开展精准服务、联合服务。现在,每个网格内都设置了“社区党员代办服务站”,并公示了开展网格服务的党组织、负责人及就近服务的阵地和设施。
天目国际村社区则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为目标,持续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打造“睦邻‘益+’”社区服务品牌,成立“自家大丫头”志愿服务队,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升级成为舒适“幸福圈”。
社区依托邻里中心,开设未成年人与邻“童”行成长公益课堂,每周六开设一节课,寒暑假期间每周三节课,围绕“传统文化、安全教育、法治教育、文明实践、红色研学、职业体验”等内容开展特色课程。今年暑期还特别增设了爱心暑托班,为少年儿童提供以“托”加“管”、寓“学”于“乐”的公益性服务,解决了双职工家庭子女假期托管难题。
此外,社区还设立了健康服务站,联合市中医医院、大福健康志愿者协会常态化开展健康“义”起来项目,每周五为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疼痛理疗、艾灸等健康服务,每月定期开展健康知识分享、义诊、义剪等志愿服务,不断提升居民的体验感和认同感。“住在这里,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宜居宜业’。”社区居民丁云祥深有感触地说。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