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而不俗,荣而不媚。这是我阅读后最直接的感受。
林语堂、江晓英等作家笔下的“苏东坡”,还有从很多作家、学者的零星文章中、词解中读到的苏东坡,更侧重历史事件、人生际遇。而祝勇则更注重艺术与赏析,透露着人生的境界与睿智。
苏东坡已经成为中华大地上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他不仅诗词书画造诣深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同时又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美食家,他的精神在千年之后愈发光芒万丈。
从苏轼到苏东坡,有人会质疑,这不是一个人吗?对,是一个人。当“苏轼”遇到了“苏东坡”,你发现没有,苏轼本人已经脱离了原来的那个人?苏轼是刚从学校门出来的那个人,而苏东坡是官场上倍受打击,遭遇流放的那个人;苏轼是满怀抱负、豪情万丈的那个人,而苏东坡是简单卑微、甚如草芥的那个人;苏轼是有我,而苏东坡是无我,甚至无他。
作家祝勇解读的鞭辟入里,有新意,更有深意,发人深省。名扬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你再读就有了另外的味道,他哪里是写赤壁?分明是对自己的一种深深的否定与莫大的怀疑。解读苏轼,作家采用的是“综合”手法。从书法、绘画、诗词,还有字的细节,画的内容与样子,诗词的年代与背景,以及诗人的生活往来、人生遭遇等方面入手,让一个一千年前的大诗人,活脱脱地从诗词书画里走下来,走出故宫,与读者见面。
祝勇说苏东坡“以死枯为生机”,他开辟了先河。枯树、怪石,是他的知己,也暗喻着自己。他写了那么多的石头。《客赠石》《石让竹》《石答竹》《石请客》等等。他后来那么会“吃”,吃得神采飞扬;那么会“活”,活得也神采飞扬,都是从囹圄和流放的死枯中悟出的神采飞扬。所以,读祝勇的苏东坡,见解与睿智,像一朵朵花,不疾不徐地开在苏东坡的文字里,一片连着一片。
人生都会遇到“苏轼”与“苏东坡”的境遇。
一个是高高在上,迷失自我,毫无作为,深陷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之中。比如说李绅,就是写“锄禾日当午”的那个李绅,他的这首五言诗可谓家喻户晓,小孩子都背得滚瓜烂熟,张口就来。可他做了官以后,人就变得奢靡了,腐败了,最后为人所不耻。除了这首唐诗,再无高作。
高,只能见其形,不能见其神。人在落魄低谷之时,最见品性,最见真性。
而到了“苏东坡”的境遇,可以用遭遇、命运多舛来形容。在他66年的生命中,有12年是被流放的,最后死于途中,可见他悲惨到了什么程度。当年的苏东坡可不是现在人人仰慕的苏东坡。在黄州是45岁的他最为艰难的时刻,守着几亩薄田度日。人生到了低谷中的低谷,而艺术上却达到了巅峰中的巅峰。他从墨中看到了色,他从无中发现了有,他真是超凡脱俗的“坡仙”。我想,现在看古人的艺术造诣,即便很多有才华的人,在人生低谷也未见艺术上的巅峰,更多的是被打压得偃旗息鼓、销声匿迹。
不要相信和夸大苦难的锻造,苦难淹没了多少有志之士。说苦难是财富,那是因为说者已经上岸,仅仅能在苦难中活着就已经非常不易了。
祝勇是苏东坡的心虫,有句话说得特别好,苏东坡看到的也被祝勇看到了。他说,苏东坡意识到,在那些虚无高蹈的文章策论之外,这世界上绝然存在着另外一种文字,它不是为朝廷、为君王写的,而是为心,为一个人真实存在而写的。苏东坡一下子开悟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当“苏轼”遇上“苏东坡”,是一种生命的成长,是一种生命的蜕变,更是一种生命的告诫。身处“苏轼”境遇的人,要怀有远见,要如履薄冰,要看到日后命运多舛的遭遇;深陷“苏东坡”境遇的人,要保持对生命的真爱。你要知道,生命无非是一种体验,哪有什么成与败、是与非的界定,来是偶然,去是必然,更多的是在体验中感怀生命的宝贵与美好。祝勇的解读,常有更深入的思考,如饮一杯睿智琼浆。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