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凉棚

□ 闫立新

2023-07-27   阅读数:435   本文字数:1410  

 

炎炎夏时节,若有一方小院,院中搭上一角凉棚,人在棚下的竹椅上一躺,捧一杯清茶,摇一把蒲扇,不时还有凉风阵阵吹来,那种惬意和舒适,真是令人向往。

小时候,我家住在煤矿工房区,每家房前都有很大的空地,还没到夏天,各家就会不约而同地在屋前搭起凉棚。小时候我经常看父亲搭凉棚,流程并不复杂。他先在空地的四个角桩埋下四根两三米长的水泥桩,顶上用细竹竿间隔着铺上一层,形成一个网格。等搭得差不多了,母亲会移来几棵尺许长的南瓜苗子,围着水泥桩种下,然后用绳子将秧苗固定好,只等夏天到来。

过不了多久,南瓜苗就会长成南瓜秧,肥大厚实的叶子密密匝匝覆盖住凉棚顶盖,藤叶像帘子一样低垂下来,绿油油,一条条、一簇簇,挤挨着舒展开来。

等到南瓜藤蔓开出花朵来,已是夏日。花是寻常花,但在燥热难耐的日子里,这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却有一种不争之美,散发着泠泠的清香。母亲种南瓜除了有观赏效果外,还有一样好处,那就是能给家里带来新鲜和美味。

夏天的时候,父亲只要休班,都会将竹椅搬到凉棚下,摊开一躺,怀里抱着收音机,一边津津有味地听着评书,一边慢饮着母亲熬好的绿豆汤,一脸满足和惬意。如果父亲在纳凉的时候睡着了,母亲就会阻止我们打扰他,因为父亲长年在煤矿井下工作,难得有时间好好休息。

父亲上班后,我们这些小孩子就会搬来小木桌和竹椅,在凉棚下静静地翻看连环画,或坐在地上围成一圈,用草茎逗弄着捉来的蛐蛐。母亲也经常在凉棚下干活,有时拿着针线静静地缝补衣,有时和邻居阿姨们围坐在一起择菜剥豆,闲话家常。

工房区的住户搭建凉棚,大多很随意,屋前种有大树的,便依靠树身用帆布和竹子搭建简易的棚子,大树有繁盛葱茏的树冠,可以让凉棚很好地避开风雨的侵蚀。屋前没有树的,就在凉棚上种上各种植物。这些植物五花八门,你家凉棚顶上爬满了一两尺多长的丝瓜,他家凉棚下垂着一根根绿油油、鲜嫩嫩的黄瓜,惹得我们小孩子眼馋得不行。

不过,让我至今难忘的是房东头,王姨家的葡萄凉棚。有一年夏天,我在她家凉棚下的竹床上躺着,见棚顶缀满了一串串葡萄,很是诱人。在清香的葡萄味中我酣然入睡,睡梦中,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在我身上蠕动,我坐起来一看,顿时吓得从床上跳了下来,原来是一条手指粗长,胖乎乎的大青虫从葡萄叶子上掉到我身上了。此后,王姨家的凉棚我再也没有去过。

每到傍晚,凉棚是最热闹的地方。左邻右舍总爱聚在一起,纳凉、闲聊,有的端着饭碗过来,边吃边聊,有的端着豆荚筛子过来,边剥豆子,边听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说不完的闲话,聊不尽的趣事。那个年代的人真是淳朴善良,说话不拐弯抹角,脸上不戴面具,聊得忘乎所以时,早已把炎热忘得干干净净。

住在我家西边的赵大爷家,房前不仅有凉棚,还有一口井。这口井成了我们工房区前后住户的天然冰箱,三伏天最热时,大家会把西红柿、黄瓜、西瓜,一股脑儿拿来泡在盛有井水的盆里拔凉。在井水里浸过的瓜果,吃起来特别清凉可口,能快速消去体内的暑气。

夏天还经常有一些走街串巷的小贩在工区房叫卖,有卖针头线脑的,有收购鸡肫鸭毛的,有卖豆腐凉粉的。热了、累了,随便找一家凉棚下歇脚,主人不仅不会驱赶小贩离开,还会搬来竹椅或者凳子,热情地招呼着他们坐下,有的人家还会主动端来清凉解暑的绿豆茶。

如今虽说生活条件好了,空调风扇取代了凉棚蒲扇,炎夏也不再像旧时那样难熬,可人们蜗居在高楼的房间里,没有了头顶上葱茏密匝的绿荫,没有熟识的左邻右舍聚集聊天,更没有了虫声绕耳,总感觉心中有一丝淡淡的缺憾。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