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请客吃饭是很讲究的,有很多禁忌,比如“菜不点三,筷不摆五,席不成六”等等。这些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至今都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像我的母亲没怎么读过书,她却知道这些礼仪,曾将“席不成六”通俗地解读为“六人不坐乌龟席”。即一个席面不能出现六个人两两对坐的情况,否则就是两边四条腿,上面一个头,下面一个尾,活脱脱一个乌龟形状。当然,这种解读并不一定准确,有民俗专家认为这与“三杠六人”抬棺有关,这样安排席位,会有些不吉利甚至晦气。
无论哪种说法更权威,都说明了坐席不能随心所欲,里面有很多高深的学问。且看鸿门宴的座次安排:“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常理,项羽请刘邦赴宴,本应礼待有加,但刘邦很识趣,自降身价坐在了最次的北向位。也正是他这一神操作,才化险为夷,救了自己一条小命。位置坐得对,吃喝都免费;位置坐得错,死活都难说。
小时候走亲戚吃酒席,我都屁颠屁颠地跟着奶奶,奶奶坐在哪里,我就跟着坐在哪里。不是跟奶奶坐一条板凳,而是端个小板凳坐在后面。奶奶夹一口菜,便转身朝我碗里一放,往往我吃得嘴角冒油,她老人家还饿着肚子。如果我硬要上桌,不仅会让主家不悦,还会让食客不满,谁家还没个小孙孙呢。你也上桌他也上桌,岂不成了幼儿园的亲子餐?
据说在有些地方,妇女地位和顽童一样,是不能上桌吃饭的。家里来客人了,往往宾主落座,都迟迟不动筷子,非要去厨房催一下女主人才行。印象中,母亲在厨房操持完了,会端上一碗白酒,挨个给客人们敬酒,而且有人会忙不迭地递上筷子,或者诚挚地邀请坐着一起吃。
从前,女儿出嫁,娘家一定会请木匠上门,打一个四四方方的八仙桌,外加四条刷了红漆的长板凳。桌子好打,席位难坐,稍有不慎,就容易请客得罪客。特别是当娘家人和婆家人凑一块了,安排起座位来,更是麻烦。按常理,坐席讲究的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该怎么坐就怎么坐。可往往轮到坐席了,谁都不愿意主动坐主宾位,于是你推我搡,你拉我拽。而且,旁边看得人越多,两人谦让得越厉害,明明一方已经被摁在板凳上了,却像触发弹射开关,嗖的一下又站了起来。
这不是演戏,却有很大的表演成分。如果有人肠子不会拐弯,别人稍微一推辞,自己便一屁股坐下,当仁不让的气势是有了,可也在神不知鬼不觉中把人得罪光了。
在坐席的问题上,既考量人情世故,也考量胸襟格局,有时候主动挪一挪屁股,会更加得体而不失礼节。像姑爷和舅爷,自然可以同坐一条板凳,至于哪个坐上位,完全可以依具体情况而定。论亲情,显然是舅爷为大。论年龄,哪个年长哪个为大,如果掺杂什么财富、地位等其他因素,这样的筵席就变味了,还是少参加为妙。
有人说,最大的礼仪就是不让对方感到尴尬。坐在哪儿吃,其实真的没那么重要,如果少一点唯我独尊的优越感,少一点美酒美食之外的关注度,哪怕吃相难看点,也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与喜悦。所以,每次在外吃饭,我都喜欢坐在“杀口”处,这样进出更方便,活动的空间也大,尤其是当那些坐在上席的人疲于招架时,我已经偷偷夹了几大筷子,把肚子里的馋虫喂得滚圆滚圆的。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