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云:“春雷响,万物长。”惊蛰,又名“启蛰”,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惊,为惊动,蛰,意为藏。惊蛰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一年最是春好处,洋溢着诗情画意,也是诗人诗情满意之时。
宋代诗人陈棣《春日杂兴五首》诗中云:“料峭寒犹薄,阴云带晚烟。雨催惊蛰候,风作勒花开。”料峭春寒还未散尽,阴暗的云彩悬在空中,如傍晚的烟气。春雨绵绵,似催来了惊蛰节气,春风扑面,花儿展开笑容,似乎有些不情愿。陈棣笔下,时间和景物赋予了情感,景、色、物,如一幅流动的画,展现在眼前。读诗时,我的窗外正下着雨,雨滴轻打着绿化带的枇杷叶子,毛茸茸灰溜溜的叶子绿而清新,花圃的小蔷薇花开了,点点的玫红躲在绿叶间,如素素的颜,点上浅浅的妆。撑把花伞钻进雨缝中,微雨敲打,如繁星撩拨。漫步城市的街头,会不会给我一个惊喜?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惊蛰是万物复苏的开端,是春耕生产的序曲。一场绵绵春雨,草儿们充满生机,嫩嫩绿绿地铺满了大地。“轰隆隆”第一声春雷震彻云宵,人们往往还在睡梦中,惊蛰已经来临了。田中劳作开始忙碌起来,种田的农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呢。一生劳作于乡间的母亲又忙碌起来了,闲置的土地要翻新,麦子油菜田要培土壅根,棉花、玉米要播种。菜园里,黄瓜、西葫芦、番茄、辣椒要育苗。家里的老母鸡整天赖在鸡窝里,一见人就扎煞着翅膀,“咕咕,咕咕”地叫。东屋的小木桶里,母亲攒了许多鸡蛋,每晚收鸡蛋时,母亲都拿到灯光下,一手托着小的那头,一手巴掌搭在大头,左照右照,说要选鸡蛋孵小鸡。
城里乡间,诗里诗外,惊蛰过后,雷动风行,只争朝夕,勤之以力。那么,惊蛰的夜色又是如何呢?唐代刘方平《月夜》诗中云:“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更深夜静,月光照亮了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唧唧”的虫鸣声,今春头一遭传到了屋子里。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让人感到物候在变化。惊蛰后的月夜,寂静的山野,天上有月色,有荧荧闪烁的星斗。月下,虫鸣声透过点点窗纱,一个“新”字,表明是百虫苏醒后新发出的声音。那是春的声音。丢下手里的书,步入星光下,整个城市都睡了,仔细地听,耳边似有一对虫儿窃窃私语,是在谈情说爱,还是在唠家常?
秦观诗云:“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古诗里的惊蛰,别有一番风味,令人心生温暖,又觉生意满满。眼里的惊蛰,更是盎然生意,春潮涌动……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