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陕一家亲,一场“毛细血管打通”式互动

——溧阳与汉阴、白河对口扶贫协作工作纪实

□史裕华 陈怡

2020-11-27   阅读数:2024   本文字数:2703  

编前话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提出“五互”指示后,市委、市政府把推进苏陕扶贫协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加以认识。

做好这项工作,贵在突出项目和产业,同时双方在干部交流、人才、医卫、教育、农业、文旅、慈善公益等点、线、面上相融互浸、双赢共进……

 

 

今年是国家层面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继续响应苏陕两地省委、省政府号召,地处江南水乡的溧阳会同一千多公里外的三秦大地上的汉阴、白河两县,携手一段齐头共进、奔赴小康之旅!

自2017年开始,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干部挂职、部门对接、企业帮扶,镇对镇、村对村、企对村……一场毛细血管打通式苏陕扶贫协作,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帮扶项目“接地气”

 

去年11月,新一轮苏陕协作开始,溧阳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夏国中挂职汉阴县委常委、副县长。通过调研,他发现溧阳人每年消费的鹅很多从外地引进,经过一番考证,汉阴山地林下资源非常适合鹅产业发展。

为此,夏国中又牵头搭建产销两个市场主体,40岁的汉阴县蒲西镇盘龙村三马合作社负责人高俊俊“跨界”进入花鹅养殖行列,建起了陕南最大规模林下鹅养殖基地。

今年10月16日,高俊俊的第一批成品鹅运抵溧阳,得到的市场反馈是:这鹅比东北外调的品质好。与此同时,今年汉阴县投入苏陕协作社会捐赠资金20万元,对有意向放在鹅产业的10家养殖合作社提供两批免费鹅苗。

产业协作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这些年我市一直把产业合作作为扶贫协作的重要抓手,紧扣项目带动,助推汉阴县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近年来,我市投入苏陕资金在汉阴因地制宜建设“社区工厂”2万多平方米,帮助汉阴县栽植“梧桐树”。社区工厂设施的完善为企业落户汉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毛绒玩具企业为例,目前该县已建有12个扶贫车间,直接带动600多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0多人。

企业安心生产、群众就业保障,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如今已经成为苏陕协作在汉阴县的生力军。

据来自官方的权威数字,2017年10月以来,溧阳汉阴两地在汉阴县共实施苏陕扶贫协作项目88个,投入协作资金1.44亿元,拉动社会投资近4.6亿元,实际带动7700多人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200多人。

此外,近年来,我市驻汉阴联络组牵线搭桥,溧阳“千里马”联手汉阴本地聚德、聚才等人力资源公司合作搭建人力资源服务超市,开展“屏对屏”远程咨询、面试、签约。今年疫情期间,两批次制造工人已经被溧阳优质企业录用上班。

今年9月,我市和汉阴两地文旅部门签署了《溧阳汉阴共建文旅惠民跨区域共同体合作协议》,双方承诺,共同推进文旅领域多方面合作,并在旅游门票、图书借阅等惠民措施上实行同城待遇。

这份被溧汉两地市(县)长共同见证的跨省域合作协议,把溧阳、汉阴扶贫协作推向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消费扶贫”潜力大

 

天目湖白茶,不仅是我市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也是我市一张清雅名片。

去年2月25日,满载80万株溧阳白茶苗的货车,缓缓驶进陕西省白河县城关镇中营村,为中营方宇现代农业园区送上脱贫攻坚‘大礼包’。

中营村谢从华因病致贫多年,自从白茶园区在中营村建成以来,他家的20亩荒地被流转了,每年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费2200元。“土地用起来了,每年还能拿钱。”除此之外,园区还吸收贫困户务工,2019年仅茶园管护务工支出就达39万。

一边是全国最具消费力地区之一的苏锡常,一边是优质农产品基地,因此“消费扶贫”成了对口扶贫协作的一种重要形式。

肚菌、魔芋、葛根茶、粉条、蜂蜜、食用油……经挂职干部牵线搭桥,今年6月8日,首届白河美食文化周活动在常州开幕,白河县13家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共推出14种特色农产品,吸引众多常州市民前来品鉴购买。

白河县产业办主任谢文生介绍:“两地互相推介各自的产品,也让更多的常州人认识、接受我们的优质农产品。”目前,双方着手准备把白河凉皮供应常州机关食堂,并在常州地区推广以白河凉皮为主的农副产品。

自2017年以来,白河特色农副产品销往溧阳乃至江苏总价值超过1.5亿元,尤其是白河县永宏公司与江苏佳尔科药业公司签订黄姜皂素销售协议,每年销售均达到100吨以上,销售额每年6000万元以上。

这一轮对口协作以来,两地筛选申报对口协作项目141个,争取苏陕专项扶持资金1.98亿元;“结对共建”持续推进,20余家白河企业与溧阳相关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开展产销对接、股权合作……

近年来,我市还和白河累计开展苏陕帮扶技能培训560人次,白河向溧阳及江苏其他县市输出劳务人员达8200人次,使1000余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前段时间,东海证券公司购买白河40多万元农副产品并援建了一个音乐教室。西太湖影视基地授牌白河桥儿沟、天宝景区、汉江三处影视基地点,通过两地文旅局及西太湖影视公司逐步打造白河文旅产业。

 

协作之花长盛不败

 

“以高效务实的作风推进工作落实”是溧阳干部给两地干部群众的直观感受。

“到白河去,干成几件事,留下点印记!”这是2017年10月第一批挂职干部、时任天目湖镇(区)党(工)委书记朱志军挂任白河县时的初心,也是所有来白河挂职干部的共同心愿。

2019年11月到汉阴援助的这批溧阳干部一到岗就调研走访40多个部门、10个镇区、20多家企业和30多个村、合作社,召开多个座谈会、分析会,对整个县情和苏陕协作的现状有了基本掌握。

随即,又与发改部门酝酿了新一年的苏陕工作要点,改进苏陕项目的评审、监管、责任与考核机制,以市场化、专业化的理念构建起产业、劳务、消费等10多个苏陕协作实体化平台蓝图。

为了支持我市做好苏陕扶贫协作工作,常州市也派出市委农工办副主任裴谨,常州市纪委、监委办公室主任冯士海等精干力量参与其中。

今年10月,《溧白携手奔小康,同心共筑“小康梦”》案例,入选国务院扶贫办携手奔小康行动案例选编。我市选派汉阴挂职干部夏国中因为工作实绩突出,荣获2020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据统计,自2017年10月以来,我市已选派医卫、教育、农业系统的65名专业技术人才赴两地支医、支农和支教,两地也选派了143名专业技术人才来溧跟岗学习。

危急之际更见真情,今年疫情期间,市委、市政府筹集15万个口罩、1500套防护服等紧急防疫物资支援白河、汉阴,物资折款累计60万元。

在社会帮扶方面,我市相关部门、镇区、企业、商会等累计向白河、汉阴捐赠各类资金580.5万元;我市慈善总会把白河、汉阴群众当亲人,每当他们需要帮助时,总是施以援手;我市企业,诸如国强集团、苏华建设、天力建设等也纷纷为对口扶贫协作送技能、送资金、建设施;生鲜龙头企业优鲜到家等为陕货入苏、苏货入陕架设平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此多渠道、多层次、可持续的对口扶贫协作犹如打通双方肌体的每一根毛细血管,整体效果不言而喻,目前汉阴、白河两县均已成功“脱贫摘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看待苏陕扶贫协作,溧阳和汉阴、白河情谊深远,当下有为、未来可期!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