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熟的人 方能行稳致远

——读莫言新书《晚熟的人》

□ 钟 芳

2020-08-12   阅读数:1124   本文字数:1543  

 

很多读者都在期盼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新作品问世。暌违八年,莫言终于不负众望,首度推出最新小说《晚熟的人》,一如既往延续莫氏创作风格,不过这次他将自己写进小说,用幽默的笔调,毫不避讳地向读者敞开了自己获诺贝尔奖后的生活。莫言自称:“这部小说,我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同时作为作品里的一个人物,深度地介入到这本书了。”

全书由12篇独立的中短篇小说构成,故事聚焦当下世情,是一部立题新颖,结构巧妙的佳作。书中,莫言根植乡土聆听四面风雨,塑造典型,挪借八方音容,用12个故事讲述一位名为“莫言”的作家获诺贝尔奖后回到故乡所遇到的人与事。它们长短不一,有喜有悲,有荒诞有现实,从上个世纪到当下社会,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读者可以随着故事中的“莫言”,见证一次“衣锦还乡”之旅,也见证百态人情,万象世间。

莫言把自己定位为“说故事的人”,《晚熟的人》这12篇作品各有其妙,每篇都有意想不到的独异之处,下笔又回到莫言自由放任的风格,小说有棱有角,有意有趣。除《天下太平》外,作者都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参与到故事进程之中。而《表弟宁赛叶》《晚熟的人》《红唇绿嘴》等作品中,更是以莫言获诺后的真实身份加入,似乎有纪实文学的味道。《左镰》《火把与口哨》《等待摩西》《斗士》《地主的眼神》等作品则延续莫言传统的创造特点,着力刻画人生的荒诞与悲苦。

于是,我们看到《红唇绿嘴》中的那个外号叫“高参”的乡村妇女覃桂英,她手下有上百个铁杆水军,让咬谁就咬谁,让捧谁就捧谁,将网络玩弄于股掌之中;《晚熟的人》中的蒋二,在莫言获奖后瞅准商机,在莫言故居处建起五间大房,前浪以晚熟的名义涅槃成后浪,招揽生意风光一时;《天下太平》中,二昆晃晃手机,说:“我们村子里的人,在我的培训下,都有强烈的新闻意识,都能熟练地使用手机的录像功能,上到百岁老人,下到五岁儿童。”《诗人金希普》中的文痞,拉大旗作虎皮四处招摇撞骗;《表弟宁赛叶》是一个自视很高、牢骚满腹、对他人的成功充满羡慕嫉妒恨的文学青年……可以说,活在当下的现实感,让《晚熟的人》这本书从总体风格上趋向民间讲故事的朴实表达,汪洋恣肆的魔幻笔法在此止步,我者的介入参与和他者的冷眼静观相结合,展现出生活本身阴晴冷暖的世态万象,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会讲故事的莫言回来了,但这次归来还是有了不同。莫言的眼光不再聚焦于“英雄好汉王八蛋”,而是转向了那些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小说里的很多人物都是我的小学同学,时间一下子回到五六十年前,小说里的人物跟我一样在慢慢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成长,并晚熟”。他们过于真实,仿佛就是从我们身边走出来的一样。当看完他们的故事,才恍然大悟,原来莫言讲述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时代的波澜壮阔风起云涌。

莫言比所有人都更加清楚,诺贝尔文学奖对自己的影响。这个奖项是肯定的荣誉,某种意义上也是压力的枷锁。在这种状态下,他的写作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即使如此,莫言仍旧坚持了一个作家的使命,时刻关注着家国的变迁,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并用精彩的文字讲述着这些人这些事。获奖8年来,他一直在创作,写过戏曲、诗歌,也到过很多地方旅行考察。正如他多年前在一次演讲中所说那样,一个作家一辈子其实只能干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血肉,连同自己的灵魂,转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晚熟的人》体现了莫言晚熟的精神,也预示着作家还会写出更大更好的作品。关于书名中的“晚熟”,莫言这样解释了它的寓意:“‘晚熟’是一种严格的要求,就是要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旧我。如果一个作家或者艺术家过早地成熟定型,意味着他的艺术创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终点。他不希望自己过早定型,固化,希望自己能够晚熟,使自己的艺术生命和艺术创作力能够保持得更长久一些。”我们期待莫言创作出更有思想力量和精神高度的文学作品。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