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小说让濑水乡村立起来

——《濑水闪说》闪小说集后记

□ 洪 超

2020-06-12   阅读数:1134   本文字数:1714  

历史和文化是文学创作不竭的源泉,也是文学作品的精髓所在,它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让作品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因为历史文化是长期的积淀形成,它经得起时间和时代的大浪淘洗,吹尽狂沙始见真金。历史和文化是老村的灵魂,是老村存在的精神依赖,因此,乡村的历史和文化要留存下来,成为永恒的东西,我们的乡村才有可皈依的精神家园,我们人类在这快节奏的、浮躁的时代中才有精神的归属,让我们不会因走得太快、绕得太远而迷失自我,而茫然不知所以。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老村永远是我们情感的寄托,不论我们走到哪里,那生我养我的古朴村庄永远埋藏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永不褪色。所以,虽然身处都市多年,但我心中所想,夜中所梦的,常常还是那故乡小村的情景,是故乡的小河,是故乡的枣树,是故乡的篱笆墙,是故乡的矮房子,是故乡的亲人们,是故乡的左邻左舍。生我养我的小村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它流入我们的血液中,与我们融为一体,再也分不开了。

而现实的乡村让我们忧思不已,我萌生了要为老村做点事情的想法。老村虽然古老,但因为很少现代元素的注入显得很脆弱,如何让人们重视老村,记住老村,让它以全新的姿态展示在现代人的面前,以一种现代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展现给世人,这一点尤为重要。乡村是古老的,甚至还是破旧的,让现代都市人一齐走进乡村,认识了解乡村,那是不现实的。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不容人们有足够的闲情逸致走入乡村,人们内心已然与古朴宁静的乡村氛围相去甚远。或许我们可以从地方志上看到乡村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留,但能对那些静止的史料感兴趣,能沉得下心来,了解乡村历史文化,那是乡村的幸运,可这样的人太少了。眼看着老村在岁月的风吹雨打中走向荒凉萧疏,行将消失,我真是百感交集。我们出生在乡村的这代人还有对乡村的记忆,往后那些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后人就不会那么幸运了,他们根本没有对乡村的印象,或许乡村对于他们来说,至多只能算是海市蜃楼吧!

这时,我想到我的老朋友程思良老师,他是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会长,他大力倡导的闪小说这几年在海内外风声水起。闪小说这种600字以内的短小精悍的小说形式一登场便引来了大家的连连喝彩,它适应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阅读时间短,可以利用学习工作之余的零碎时间,让他们在短短几分钟的阅读时间里出现精神世界的灵光一闪,产生思想的震撼。所以,毫不夸张地说,闪小说出现时间不长,便为大众所接受,它浅显易懂,老少皆宜,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阅读样式,引领了阅读的新潮流。时至今日,可以说闪小说风行天下,已成为小说家族的第五个成员。于是我想到用闪小说的形式把乡村的历史和文化展示给人们,让人们都来了解乡村,重视乡村,热爱乡村。

《濑水闪说》以溧阳的一百个老村的历史文化作为创作素材,把每个老村的历史文化用闪小说的形式展现出来,在600字以内以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演绎乡村历史和文化,让乡村的历史和文化不再是静止的传统的资料,而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人们在赏读故事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对每个乡村的历史和文化有个真切的认识和感受,这样,我们的乡村就能真正活了起来,不管今后乡村如何,有关它们的故事都会永存于人们的记忆中,代代流传,直到永远。

本书共十一万字,以地理区划为纲,分为十二个闪小说板块,构建每个区域内的闪小说特质。分为水调溧城(溧城镇)、胜景天目(天目湖镇)、源远上黄(上黄镇)、竹韵戴埠(戴埠镇)、春秋南渡(南渡镇)、侯风埭头(埭头镇)、吴都竹箦(竹箦镇)、山德上兴(上兴镇)、古运别桥(别桥镇)、神采社渚(社渚镇)、溧阳豫民(河南移民)、濑水怀古(消逝古国)。再以每个村的历史文化为线,来构建每个板块的闪小说,这样条理更加清晰。

因为我们溧阳的历史与中华消逝的古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许多古国在国灭之后,其王室成员或王公大臣来到溧地生活,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异域历史文化。所以,我在后面加了一个濑水怀古的板块,把中华那些消逝的古国历史文化也写成闪小说,以此追根溯源,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濑水边的乡村历史和文化。

本书写了近两年时间,其间得到赵善坚老师、程思良老师及各位文友的大力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9年10月12 于宋团城北固桥边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