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在家中的这些天里,亏得有年前准备的食材做缓冲才不至于显得手忙脚乱。每天蒸煮一些,不由感叹:在过年时,我们普通人都能把对吃的爱好、吃的讲究、吃的艺术发挥到极致。
不说那些个费事费时的菜的做法,光一盘黄灿灿、香喷喷、大小一致的蛋饺,就得花几小时才能做好,吃的就是功夫啊。再单说年前包的饺子、馄饨和团子,也足够让人难忘。
包馄饨的技法大都相仿,但饺子的包法似乎有些差别。有人把饺子皮对折,把边捏在一起成一个月牙形,简单、容易操作,但不太好看。于是有人在月牙形的基础上做了改进,把月牙再次对折,捏合,很像一朵花苞。当然还有人包饺子图省事,直接用包饺子“神器”——一个塑料模具,夹一下就包成一个漂亮的饺子了。我包饺子的手艺是归功于一个从小在内蒙长大的同事的真传:捏合时要先捏中间,然后往左、右方向边揪边捏开去,形成好看的木耳边。虽然有些费时间,但饺子好看,一排排放在方盘中或一圈圈放在圆盘里,很是诱人。艺术,就是要花功夫的!
与包团子相比,这个包饺子艺术简直就是小儿科。都说糯米粉软糯,其实不然。如果认为包团子的粉团类似于橡皮泥,包团子似捏橡皮泥,那就大错特错了。揉粉团是一件体力活,手上要用劲,还要配合全身运动。揉的时间要足够长,反反复复地动作,就是一个壮劳力来完成这项工作都累得满头大汗。揉粉团还绝对是一门技术活,调粉时加入水的多少必须拿捏得分毫不差,水太多,粉团软嗒嗒的,粘手不说,还难以成型;水太少,粉团太硬,很难包得起来,如果做成小碗状的粉团没有团均匀,必定导致这边破了,或者那边开裂了,露出馅儿的情况,很难看。这种境地,真是让人的耐心和期盼美食的快乐心情消失殆尽。内心越是急躁,越是把团子包得不成样子,稍不留神,把菜馅儿粘到粉团上,这样的团子让人食欲大减。
幸亏主妇们懂得吃,她们不仅把团子包得如白玉一般,模样好看,她们还把苎麻头用石灰水泡制后,保存到过年时,洗净、剁碎,和在糯米粉团中。粉团颜色变成草绿色,闻起来有清新的味道,粉团也变得特别柔韧,可以随意拉、搓。从白粉团包到绿粉团,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兴致大增。现在有巧妇把胡萝卜、紫薯揉进粉团,放在器物中的团子如同艺术品,煞是好看。烧熟后也不忍心一下子吃光,需小口小口地咬,慢慢地品。
乡人如此认真地制作美食,我有些无奈,也有不解:何不来一碗面条?里面加上青菜、肉丝,省事省心,营养价值差不多啊。乡人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我:“这感觉能一样吗?”
现在在家中品尝这些美食,慢慢懂得了乡人的话,感觉确实不一样啊。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