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1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人文永宁
2021年01月15日

黄岩剪纸

阅读量:1468    本文字数:3110

■沈 雷

沈雷作品《橘熟》

陈叔亮编的《窗花》

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造型艺术中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之一。它蕴藏着原始的动力,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世代剪纸者们的智慧和情感,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根深蒂固。

黄岩剪纸历史悠久,宋元时即盛行。2009年6月,黄岩剪纸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一、历史沿革

黄岩位于我国东南黄金海岸,枕山面海、历史悠久、文化繁荣。黄岩剪纸源于海、山、平原兼备的自然环境以及宗教习俗等多方面因素,深受农耕文化与农耕文明的影响。它根植于民间,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和黄岩的“橘文化”联系甚是紧密,其中以反映民俗生活的橘乡风情剪纸尤为突出。

黄岩灵石寺塔出土的五代时期的文物中,就有民间刺绣残片,在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出剪纸的纹样,这说明剪纸纹样早已在黄岩民间绣品上应用。黄岩西乡藤纸的产生,促进了剪纸的发展。南宋迁都临安后,北方人口再次大规模进入黄岩,北方的习俗在黄岩的影响更加深广。同时,有不少闽南籍渔民北上定居,因而在浙东沿海一带形成多种风俗并存的多样化格局。为此,黄岩剪纸既带有南方剪纸的纤细秀丽,又带有北方剪纸的拙朴浑厚,有强烈的地域风格。黄岩是浙江剪纸重点的传承与创作区域,王伯敏先生著的《中国民间剪纸史》一书中载:黄岩是浙江25个剪纸主要地区之一。

二、种 类

黄岩剪纸是体现民间风情与祈福活动的民间艺术之一。按内容和题材大致可分作两类:一是表现橘乡文化的民俗风情剪纸;二是东海边人应用于祝福祈安的道教、佛教剪纸。

(一)民俗风情剪纸

宋代时,黄岩就有剪重阳糕旗的习俗。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重九”老人登高,小孩吃糖糕,取“糕”与“高”的谐音以祝步步高。糕上插有三角小旗,小旗上有纸刻,大多用一种色纸,也有中间点色。小旗有多种,大多表现健康长寿、吉祥、有余等内容。明代龚鲁言《草心楼笔记》载:“台、温人病暑,巫者戴纸花高帽,执纸雕龙虎彩旗,以为驱邪。”并说五代时“时人常以礼纸花儿,张于窗。”足见当时盛行之风。

民国节日时,黄岩城内店铺盛行张挂走马灯,用剪纸刻成人马剪影轮廓非常精巧,百姓常驻足观看。黄岩城关大寺巷染坊中剪纸图案广泛应用于印兰花布、龙凤被上,深受百姓喜爱。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将意大利等国的抽纱刺绣引入台州,于是黄岩一带的刺绣花样迅速流传。剪纸作为刺绣纹样,被广泛地应用到台布、茶垫等产品上。这是台州剪纸首次应用在出口抽纱刺绣工艺品纹样上。

上世纪40年代,黄岩革命美术家陈叔亮在延安等处收集编印了中国第一册剪纸书籍《窗花》,在报刊上撰文宣传介绍民间剪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岩剪纸作者马友龙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风情剪纸,见诸于国内报刊,其代表作品是《勤与俭》《春播》。来自农村的王天宝、叶春海都是剪纸高手,作品充满农村生活气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黄岩有一批实力派剪纸作者,他们继承传统,锐意创新,将民族元素时尚化,展现江南橘乡黄岩等地多彩多姿的民俗风情。

(二)祝福祈安剪纸

黄岩自汉起,寺庙林立。民国时期,黄岩僧人伯山能徒手剪各式花草、动物、技艺纯熟精湛,大多用作佛事。在1949年前后的几十年间,黄岩民间剪纸老艺人林闲云(僧),先后被天台山国清寺邀请,制作了大量精美的剪纸图案,内容有花卉、动物等。王伯敏先生在《台州漫吟》一书中赞“台州剪纸”:“佳节台州巧剪多,教人争着不胜歌。桂婆百岁今健在,新秀才华赛蓼哥。”剪纸形式有角花、团花和云头图案等,大多不用边框,比较自由,一般用白色连史纸、腊光纸或用红、黄、绿色金纸剪刻而成。剪纸高手僧益财,会徒手将白纸对折剪成各式花鸟图案,为承接佛事,也促使技艺提高,作品有《蝴蝶穿桃》《喜鹊衔梅》等。

黄岩沿海的人们为了祈求出海渔船安全,做祈祥道场时在庙宇廊檐下、门楣上挂上剪纸门笺,古代称之为“门彩”“斋牒”“挂钱”。黄岩门笺的特点是形如锦旗,外轮廓较宽,整体简约,边缘比较规整,其目的是防风吹雨打。挂笺是由道士中的剪纸能手制作,剪纸在八开大小的白纸上,挂在贴红、黄、绿三色的横额下。祈福剪纸内容有吉祥图案、戏剧传说与生活风情等。手法大多以阴刻为主,阴阳结合,线条简洁。有些人物头部脸面全部镂空,省略了五官部位,却不乏人物神态和性格的体现。黄岩海边民俗剪纸的流传,很大程度上依附在宗教活动中。从一些表现生活、劳动、民俗风情的题材看,人物还保留穿着元明时期的服装。当然,也有一些表现现代的生活内容,如踩自行车等。

三、艺术特色

在浙江剪纸中,橘乡黄岩风情剪纸的特色非常鲜明,主要表现为整体简约,主体突出,造型讲究大的影像轮廓,阳刻、阴阳刻结合,讲求形象结构与画面节奏。一般不用边框,比较自由,有一种随意性。夸张、概括、拙朴,小品大气,能巧妙运用传统元素,如月牙形、锯齿形,追求剪味(刀味)和纸味,呼应、对比运用比较到位,人物剪纸凸显人文因素。

黄岩剪纸艺术特色鲜明。造型上,民间风情剪纸讲究大的影像轮廓,人物脸部、手部大多用阴刻讲究对比与节奏,大胆夸张、凝练概括、厚中见秀、形象生动;宗教剪纸则采用阴阳结合手法,构图饱满,一般对称式,显得庄重平衡,富有韵律。剪纸题材上,反映橘乡当地生活习俗的橘乡民间风情、富有生活情趣,有强烈的人文气息;反映道教、佛教的剪纸大多是祈福迎祥的图案,画面比较简约,但道教祈福保安剪纸则人物(戏曲故事)、花鸟均有。创作手法上,不少做道场的剪纸都是贴在户外,任凭风吹雨打,故简约、粗犷,以实用为目的,边框较宽,不易破碎;风情剪纸则运用一些传统元素,采用阴阳刻结合手法,线条、块面处理得体,整体感强,一般不用边框。外轮廓有些用剪刀剪,显得内圆外方,装饰性强,整体剪味、纸味浓。手法大多以阴刻为主,或阴阳结合,线条简洁,富有地方特色。为了省工省时,也有整叠数十张纸用力凿。

四、价 值

(一)民俗价值

无论是风情剪纸,还是祈福剪纸,都寄托着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愿。民间剪纸正是顺应老百姓朴素的愿望而产生的。因此,它所反映的内容体现了民族民间民俗价值。

同时,把行将消失的行业用剪纸表现,记录社会生活、乡土人情、民俗风情、橘区生活。至今尚有流传的道教、佛教剪纸,是社会生活的活化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二)欣赏价值

作为欣赏剪纸艺术品,从小型剪纸家居装饰,到大型剪纸环境装饰,走进厅堂、公共场所等。2008年春节,黄岩街头应用笔者创作的高三米、宽十余米的大型风情剪纸透雕。黄岩剪纸创作群体创作的不少风情剪纸,在国内各类展览中屡获奖项。

(三)实用价值

历史上,剪纸纹样应用于绣花、绣衣、印兰花布与各种工艺礼品上以及道场、佛事活动中。在2008年11月第十届中国(黄岩)柑橘节期间,黄岩风情剪纸由王伯敏先生题签,一盒十件装,作为黄岩区委区政府馈赠贵宾的礼品。

五、代表人物

陈叔亮,男,1901年生,浙江黄岩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带领学生奔赴延安,曾执教于鲁迅艺术学院,从事民间年画、剪纸的调查,编有《窗花》。他关心民间美术发展,题金坛剪纸,诗云:“出自勤劳双手,源于刻纸家乡。雨后山花怒放,风前泥土飘香。”

1943年,身为延安鲁迅文艺学院美术系教师的陈叔亮到三边收集剪纸。1944年,剪纸作品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的陈列室展出,展品中既有不少从西北民间收集来的剪纸,又有陈叔亮等创作的反映边区人民新生活的窗花,颇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1947年,陈叔亮选编的《窗花》由上海高原书店出版,为中国近代以来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剪纸集。1950年,由陈叔亮编的《窗花》(华北民间剪纸艺术)再版增订本,由新青年出版社出版。1949年以后,陈叔亮发表了《一剪之巧》等不少介绍剪纸的文章。1984年,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成立,陈叔亮被聘请为顾问。

(作者系中华文促会剪纸艺委会副主任)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