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9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副刊
2019年09月12日

中秋情怀

阅读量:1081

耿立文

小时候,听父亲讲过“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后羿射掉九只多余的太阳,解救黎民百姓的壮举感动了上苍,王母娘娘赐予后羿不死药。后来,门客恶意威逼后羿的妻子嫦娥交出不死药,危急之时,嫦娥吞下此药后身轻如飘,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恰巧这天是仲秋农历八月十五,夜晚月亮特别圆满,特别皎洁明亮。当地百姓知道嫦娥奔月成仙后,摆上供奉蜜食鲜果的香案,遥祭月宫里的嫦娥吉祥平安。从此,中秋拜月的风俗由远古走来,在民间传开。

据专家考证,中秋节起源于先秦,赏月的习俗是到汉晋才逐渐形成;至于月饼,则是唐玄宗梦里飞到“广寒清虚之府”,品尝了嫦娥的酥饴仙饼,后来,民间仿制出如今的月饼。也就是说:中秋节是从周代的迎寒祭月,发展到唐代盛大的祭月、赏月、玩月等喜庆团圆节日,一直沿袭至今。千百年来,炎黄子孙不忘先祖,历代先民传承文明,他们把劳动生活的节拍与大自然月圆月缺的现象相融合,形成了今天完美和谐的中秋民俗文化。宋代大文豪苏轼妙笔生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道出了人间悲欢离合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之间的奥秘。

中秋月圆,“圆月”被赋予“团圆”的内涵。中秋节以家庭团圆为主旨,其浪漫源自于中秋夜月亮的“圆”。因此,每年中秋夜,最让人期盼、最撩人情怀的是皎洁圆月能早一点露面。“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月光能陶冶人的性情。古人非常讲究中秋赏月,一般要在露天下摆出一张赏月台,台上摆满应节的果品,然后对月而拜,彼此祝福,再沐浴着满月的清辉斟酒品茶尝月饼。说起赏月,骚人墨客自有一份闲情,“浪漫的赏月”派生了浪漫的情怀。古人中秋赏月留下借月寄情之类的文辞或诗句,可谓汗牛充栋。当满月的清辉千年不变地映照时,苏轼对着中秋朗月吟唱出了千古绝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咏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之感叹;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若虚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还有“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等。李白抒发浪漫主义情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更是令今人难寻觅。大文豪刘禹锡宦途失意,落魄之时也称“良时”,在他被贬任朗州(今常德)司马的那一年中秋,对着皎洁圆月引起无限遐想,写下《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的诗句:“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杜甫说“月是故乡明”。其实,千百年来,月亮无处不明。故乡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心灵的圣地。“月是故乡明”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感怀,是思乡之情的一种诗意表达,融合了游子对故乡的柳、月、炊烟、乡音的情感记忆。

人到中年喜欢怀旧,感念乡愁。记得小时候,每逢农历八月十五,圆月高挂,大地笼罩在洁白纯净的银光下,村里的孩子都聚集到晒谷场上,捉迷藏、玩游戏,或伏在地上仰望星空听老人讲“嫦娥奔月”的故事。那年代,家里贫穷,我没有享用月饼的福气,但母亲为了让孩子们高高兴兴过节,也只能买回几只价钱低廉、雄鸡啼鸣状的“鸡公糖”,作为孩子的节日礼物。我将母亲分给自己的“鸡公糖”像宝贝一样掖在口袋里,舍不得马上吃掉,那股兴奋劲至今仍记忆犹新。

中秋,约几位“山村情结”的友人,特意回家乡一趟,感受山村小桥流水的中秋意境。中秋之夜,天高气爽,月亮也显得格外明亮、分外圆满,好像精心梳洗后即将赴约的玉女,圆润光洁。那天,太阳刚下山,我就在家门口摆好矮小的桌子和几张小板凳,等到皎洁的月亮爬上了树梢时,一家人与亲朋好友坐在月光下,边赏月,边吃月饼、柚子、柑桔、苹果,边畅谈。老家赏月,除了品尝月饼和各式果品外,最具特色是啜炒螺。因为有月,中秋也变得格外浪漫,秋的凉意催开了细密的桂花,花香随风吹来,宾主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好一幅叫人浮想联翩的“山村秋月浮世绘”。

中华民族历来把中秋节的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谓之为“花好月圆人团聚”。我总固执地认为,中秋节是中老年人的节日,尤其是在外飘泊的中年人的节日。如今,城乡里的大多数青壮年人,为了生活,漂泊异乡;守望家园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在碧空如洗、圆月如盘的中秋之夜,小孩子已跑得无影无踪,屋里剩下老人痴痴地望着圆圆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脸上流露出企盼家人团聚的表情。朋友,来年中秋,你若能携妻执子“回家看看”,在万束清辉中与家人把盏畅叙亲情,品岁月余香。也许“一年逢好夜”,这夜就叫“中秋”。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