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4月26日

方营的魅力

◆ 李明富

沿马集观光大道金营路一路向北,地势渐低,至353省道,是抛物线的最低点,横穿过去,进入方营村境内,地面又逐渐爬升,路名改称马爱路,路灯由马踏祥云的样式,变为宫灯加灯笼的模样,路的两侧,是方营村的网红景点——五彩稻田。

每年八九月份,方营村数百亩“稻田画”进入最佳观赏期。此时,水稻腰杆挺直,精神饱满,颜色正浓,图案更分明。方营村部南面的稻田,毗邻大鲍冲心河的一侧,是一排“色彩方块”,由彩色稻与常规水稻间杂组成,犹如一方方色彩艳丽的长丝巾,又好像一列列身着迷彩服的士兵方阵。往北,是山川、河流、粮仓、燕子和水车图案,以及“乡村振兴”紫色大字,均以色彩缤纷的水稻绘制而成,乡土气息浓郁,与田埂之上的圆顶毡房、写有大大“丰”字的粮仓,相映成趣,情景交融。往西约一公里,站大鲍水库埂朝东眺望,农耕图、挑粮图和青山绿水图,以及“稻田飘香”字样,组成一幅清新自然的美妙画卷,层次清楚,别具乡村特色。极目远眺,天地辽阔,沃野平畴,绿浪涟漪,生机盎然。

从2017年开始,方营村耘田耙地之后,尝试在水田作画,构图、定位、布线,以大地为纸,以红、紫、黄、绿等彩色水稻为墨,一笔一划地描绘美丽田园风光。“稻田画”完全靠人工完成,每年的内容不重复,给人以惊艳感。蓝天白云下,勾勒过一幅幅生动活泼的锦绣图画,以及“中国梦”“清廉乡村”等文字,水稻葱绿,延展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也许,游客在意的是水稻外在的绚丽和炫酷,对稻田的产出关注较少。其实,彩色水稻只是“引子”,方营村有两千多亩稻田,其中培育富硒水稻500余亩。米以“硒”为贵,价值远远高于常规稻米,填补了中高端大米市场的空白。村里以历史名人陈旉为名注册了大米商标。陈旉与马集和水稻的渊源较深,生活在南宋偏安江南的战乱时期,一生致力农桑,隐居真州西山,大抵在今日马集方营附近,74岁时撰成《农书》,为我国现存最早总结江南地区水稻栽培技术的一部农书。新时代的方营村,大力实施智慧农业,建立远程可视化管控系统和管理平台,耕整地、种植、收获、植保四大环节,使用无人驾驶农机进行作业,真正做到农业生产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村里建有富硒大米加工中心,为传统种植模式和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天地,同时借助抖音电商渠道对外销售,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冬春时节,此片稻田,曾经以连片紫云英为“流量密码”,引来四面八方的观光客。

再往北上,路的两侧变为绿意婆娑的茶田了。

方营村大规模种植茶叶,是在1994年之后。方营属丘陵地貌,低丘和黄土冈地组成的高冈田较多,其上种植水稻,需多级提水,灌溉成本特高。1994年,马集乡遭遇百年未遇特大干旱,人畜饮水困难,庄稼颗粒无收。痛定思痛,全力推广茶叶。方营毗邻原先的捺山茶叶试验场和谢集乡茶农村,早期只有少量农户种植茶树,星星点点,经过多年推广,农户尝到了甜头,如今,高冈地块全部栽了茶树,连片种植茶田2000多亩,成功打响“绿盛”绿茶和“方映红”红茶品牌,育有富硒茶50余亩,价格是普通茶叶的两倍,形成特色支柱产业,被评为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方营地处仪征中后山区,冈、塝、冲,地形相间,起伏不平,丘陵地貌特征明显。马爱路往北,地势悄然爬升,一直至陈营水库和王营组。方营村曾经被划入高集乡,其时高集乡的至高点就在方营村王营组。如果说沥青浇筑的马爱路,是黝黑的龙脊,那么最北端的改营、王营组的一段灰黑水泥路,就是高高昂起的龙头。

马集镇的村组名字中,带“营”字的特别多,经过多次合并或更改,方营村仍有5个组以营为名。地名是一个符号,也是一种密码,古老的地名可以解读出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据说,地名“营”字的由来,与明代军事实行屯田制有关,可见,方营一地,虽烽火不断,仍可养家糊口。

方营境内坐落两座水库,大鲍水库系小型水库,1959年建成,归仪征水利局管理。水面开阔,波光粼粼,植物丰茂,水鸟翔集,是颇有名气的乡村旅游景点。自水库而下,大鲍冲心河绵延向东,一直延伸至南北向的龙河,长达5.8公里,为域内重要的生态水系。傍着河渠,新修的353省道,笔直而宽阔,风光优美,直通扬州。陈营水库属小型水库,灌溉面积3.4公顷,已被改造为美丽小庄园,集养殖、观赏、休闲等功能于一体。

方营村借助仪征打造旅游1号公路的契机,主动建设四个先导段之一环村旅游线路。由353省道方营村大水车标志处向北,三色线沿马爱路向北延展,折而往西,经陈营水库北埂转向南,穿过村庄和茶园,由大鲍水库东堤再回到353省道,形成一条观光交通环线,串联起沿线丰产粮田、茶田、村史馆和水库等旅游资源,大路两旁,农舍俨然,错落有致,墙面的绘画,关乎春种秋收,洋溢着浓郁的农耕风情。

村史馆在最南端的吴庄组,馆的西侧,有巴氏祖茔浇浆墓。巴氏指巴光诰、巴光奎兄弟,原籍安徽徽州,入籍仪征,一生乐善好施,多次捐修学宫、乐仪书院。兄弟俩耗时5年,在其祖坟附近建筑巴氏祠堂和朴园,花费白银20万两。巴光诰喜爱文学,编有《朴园题赠集》,在自记中云,“忆少时与两弟侍先群子侧,每以勤学为庭训,视事之余,卷不释手,风雨之夕勿辍。”张安保的《朴园记》亦记载:“朴园……在水一方,拓地数里,傍先人之垄,开读书之堂。”朴园众多景点中,多处体现“教后人者唯学是极”的精神,专设的读书处,有鉏经厅,另有秋水读书轩、远香书屋等,“皆为子若侄读书肄业之所”,又有积书岩,岁书三万卷。王墉的记中也肯定了巴记中的说法,“非以娱心悦耳目也,师歙川文会之遗意以为后人读书地。”著名学者钱泳提议以巴光诰的号“朴园”命名,别有深意,朴学即儒家经学,是希望巴氏后人能以读书传家,科举题名。作为巴氏子弟读书修学之所,朴园“湖石数峰,洞壑宛转”,有“淮南第一名园”之美誉,可惜毁于清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兵火。

在大鲍水库电灌站近旁,安葬着著名教育家鲍贵藻,2004年,扬州中学鲍勤士先生纪念会于此修筑鲍勤士先生纪念亭,著名经济学家、邑人厉以宁先生题写石额,亭外立有鲍勤士学生、著名作家袁鹰签名的石碑。鲍贵藻,字芹士、勤士,满族,前清廪贡生,其先祖,据说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的鲍照。同盟会成立的第二年,鲍贵藻即成为会员,以清咨议局议员的合法身份从事地下活动,做组织发展工作。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鲍贵藻与孙中山同在南京国民党支部,鲍任南京支部交际员,兼任江苏省参议会副议长。作为民主革命先驱,鲍贵藻与蔡元培过从甚密,曾动议弹劾权贵,并拒绝军阀贿赂。抗战时期与日军理论被打倒在地,拒绝日伪拉拢而自甘清贫,坚守民族气节。鲍贵藻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历任南京国民大学教授、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校长、十二圩扬子初级中学名誉校长等,数次执教于江苏省立扬州中学。从另外一块叙事碑可以推断,江上青的母亲出自鲍氏家族,系鲍勤士的侄女。一九三二年,江上青在上海保释出狱,鲍贵藻出面,以扬子初中名誉校长的名义,写信向扬子初中吴粹一校长举荐,引见江上青到该校任教。

无论是盐商巴光诰,还是教育家鲍贵藻,他们植入方营的是晴耕雨读的传统观念,“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方营村创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除了产业富有特色外,耕读传家、课子读书的儒家思想的浸润和熏染,也起了相当的作用。

1985年,方营村曾被划入高集乡,一度被他乡认领,“寄养”异乡15年,如今回归马集,犹如一匹黑马,焕发了蓬勃生机,先后获评江苏省水美乡村、生态文明村、美丽家园示范点等,2020年在中国最美村镇评选中获评“乡村振兴榜样奖”,一连串的荣誉,让方营村熠熠生辉。